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什么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下一句


文章重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着一种习惯性的倾向——以己度人。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直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处境、知觉和情感。而对于他人和他物的了解,则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去推测。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欢笑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也正体验着快乐;看到他人哭泣,便认为他正感受悲伤。这些推断都源于我们自身的经验,是把自己和外界事物的知觉和情感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试图理解外界或他人时,实质上是将自己与外界进行比较或者“投影”到了他人或外界。

对于庄子而言,他看到鱼儿在水中从容地游动,便觉得鱼儿是快乐的。这正是因为他自身有过“出游从容”的体验,所以他能够通过移情作用,将自身的情感投鱼身上。人与物之间其实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通的可能性。

这种推己及物的心理活动并不总是有意的或基于理智的。有时它会产生幻觉。就如庄子关于鱼乐的描述,可能并未经过科学的严谨论证,但他将人的情感外鱼身上,将其视作一种情感的表达。

我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时,常把一些属性误认为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例如,我们说“花是红的”,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感觉外花上而已。红并不是花的固有属性,而是由我们的视觉所产生的一种印象。

再进一步说,我们常常把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有性格、有情感的,这也是一种移情作用的表现。这种移情作用不仅体现在将情感投外界事物上,同时也把外界事物的形象、姿态吸收到自我心境之中。例如在欣赏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或书法时,我们往往能感受到物与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欣赏自然美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其清风亮节的气概;欣赏艺术美时,音乐的节奏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使我们感受到快乐或悲伤;而在欣赏书法时,名家的字迹会引发我们对字所代表的意境的联想和模仿。这些都是移情作用在美感经验中的体现。

移情作用不仅使物我之间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也使人的在无形中得到了陶冶。经常沉浸在美的意象中的人,自然会少些世俗的杂念。正如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作为美的象征之一,其不俗的意象使人得以远离世俗的浮躁。

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物的形象是人情的反射;二是人的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既受到熏陶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却具有陶冶的功效。心中有了美的意象并在美的意象中浸润得久了自然而然也能净化保持清醒头脑不被世俗纷扰所蒙蔽也自可摆脱凡尘俗气的牵绊实现灵魂上的净化和提升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与快乐境界所在皆可呈现人生美好与愉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