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翻译


《论语》中子张篇的:“子夏曾言,博学而心志坚定,深入发问并深思近事,仁爱之道便寓于其中。”

此章节所提及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四项,乃《论语》中的著名论述。虽然此等言论流传甚广,但其深层解读则各异其趣。

杨伯峻先生诠释道:“广博地学习,以坚毅的心志为根基;恳切地提问,多从眼前事物出发去思考。”

钱穆先生则解释为:“博学的同时能坚守其志向,以亲切的态度去提问,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去思考。”

李泽厚先生的翻译强调了学习的广泛性、志向的坚定、诚恳的提问和认真的思考。

对比三位学者的译文,差异主要在于对“切问而近思”的理解。杨先生将“切”解读为“恳切”地提问,钱先生则认为“切”与“近”意义相近,皆指贴近自身。李先生在“切问”方面与杨先生看法一致,但在“近思”的翻译上未明确“近”字的含义。

朱熹注解道:“此四者皆为学问思辨之事,虽未及力行以实现仁爱,但若以此为出发点,心不外驰,所学自然熟稔。苏氏亦言:‘博学若无笃定之志,终将无所成就;泛泛之问,空泛之思,虽劳亦无功。’”

子夏为孔子高徒,得其学问多。此章所体现的精神,正是子夏的学问之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而实现“仁”的途径则是“学”。《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启篇章,其中深意不可忽视。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及“修己以安百姓”,皆为孔学所倡导的实现途径。朱子的观点极为中肯。

钱穆先生注曰:“有人或许质疑志向应在学识之前,因此将此处的‘志’解释为记忆。但孔子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故此博学之后必须继之以笃定之志向,方能走上正道并立身。”

细究三家之译,皆以“志”为“志向”或“心志”。而我以为此处的“志”更应理解为内心的精神状态、意志和神志活动,“笃”则意为深厚、专注。笃志者,全神贯注于此,用心血投入。前文提及“博学”,侧重于广度,此处言“笃志”,则强调精深。非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之辈,而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之士。“切”意为切合实际,“切问”者须问所当问之事、贴近自身。而“近思”,则指思考身边的重要事务。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正是体现了儒学的实用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