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是是什么意思 利是与利事的区别
关于广东话中红包的别称及派送之谈
在广东,过年期间有着派发“利是”的传统,通常由已婚人士派送。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无论是给未成年人还是某些未婚人士,甚至是年过五六十岁仍单身的朋友,都会派发“利是”。许多公司在新年开工第一天也会派发“开工利是”。
传统上,红包又被称为“压岁钱”。在广东的粤语区,红包特指为“利是”,也有写作“利市”或“利事”的情况。
关于“利市”、“利是”、“利事”三种写法,均有其历史渊源。“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意味着小本大利、好运将至。“利是”一词则多用于商业场合,象征着商业上的顺利与成功。
自十九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时期起,广府人与外商交易时常常涉及到金钱的交换。新年之际,商人们希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久而久之,“恭喜发财、利是逗来”的说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广东话中,“派利是”即为给予人红包,“逗利是”则是接受别人派发的红包。有趣的是,“逗”字在这里其实是谐音字,它的正字应该是“受”。因为“受”和“逗”谐音,“逗利是”也就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语表达。
从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派利是”亦可以理解为“授利是”,即给予人红包,祝福他们事事顺利、好运连连。
春节将至,孩子们对此满怀期待。每逢佳节,他们向大人道一声“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便能有所收获。
通过多年的传承与演进,“恭喜发财、利是逗来”这句俗语已经深入人心。尽管有人注意到其中的“逗”字并非正字,但这一表达方式已成为了广东地区的文化特一。
那么,“逗利是”的文化由来及其与“受利是”的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背后隐藏着哪些文化现象和语言演变的趣闻轶事呢?这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探究广东地区文化与语言魅力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