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城市包括哪些区域
近期发布的《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3版)》揭示了以上海为核心的引领作用,以及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的三强地位。南京、宁波、合肥、常州等城市则作为重要辐射源,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多点支撑格局。
报告中提到,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城市的智能制造指数平均值为97,其中上海以301分的总指数稳居首位。紧随其后的苏州、杭州和无锡的得分也相当可观,共同组成了第一梯队,展示了该地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第二梯队中,南京等城市的表现亦不俗,综合指数位于97到140之间。南通等11个城市则位列第三梯队,虽然与前述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为接近。而滁州等8个城市则处于第四梯队,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在前三季度内的GDP贡献便已超过23万亿,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区域制造业基础坚实,企业集聚效应显著,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其研发创新投入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对全球及国内智能制造发展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上海市经信委透露,上海已成功培育了多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和优秀智能制造场景,并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
通过需求牵引,上海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规模及装备产业规模均实现了巨大突破。上海更是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装备产业地。上海的多个单位解决方案在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项目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报告还提到,从评估指标来看,江苏城市在供给能力与应用水平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浙江城市则在创新能力上尤为突出。而安徽城市则在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等方面表现亮眼。这些差异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在智能制造发展上的多样性和活力。
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供给能力主要集中在上海等核心区域,展现出显著的集聚效应。这也出区域差距和资源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资源和要素的流通将得到进一步促进。
为促进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的均衡发展,《报告》建议三梯队及四梯队的城市应抓住机遇,加快本土智能制造服务商的培育,并制定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扶持和创新激励措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还有助于各城市在装备制造、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明确自身角色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