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指的是 南湖指的是什么地方


陈剑

古时的琼州琼山县境(今日海口市)内有三个备受称道的湖泊。这西湖位于现今的区永兴镇,琼山进士郑廷鹄曾在湖畔创建了石湖书院,这里是他潜心读书、勤于著述、悉心授徒的圣地。东湖则坐落在南渡江东岸的美兰区灵山镇的东湖村,据方志记载,它是由于地面塌陷而形成的天然湖泊。与它们遥相呼应的南湖,则隐匿于琼山区龙塘镇的博让村旁,不为众人所熟知。

在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有一处鲜为人知的琼州“南湖”。据明代《永乐大典》引述的《琼台志》记载,南湖位于潭村,距离府城二十里之遥。湖水深邃碧绿,环绕湖岸的是陡峭的石壁,四周散布着民居。离湖四十步的地方有一口名为仙井的古井,井旁有形状如玉的石块。民间流传着古时有仙人常在此地游历的故事,他们会在湖边的石上跪坐,留下清晰的膝部痕迹。还有一首刻在石上的诗,诗中字句巧妙地以每句首字相连,部分诗句因年代久远已经磨损不清。这首诗是当地乡士吴眉寿所作。

潭村正是现在的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潭口村委会所在地。村民们称“潭村”“东潭都”“潭口”这些名称均源于龙塘土话中对“南潭”的称呼,这表明不同历史时期它们指的是同一片地方。南湖的位置与史载的府城二十里相吻合。

根据万历《琼州府志》的记载,汉朝时期珠崖郡的城市遗址仍存,其城址下的深潭令人联想到南湖。南湖坐落于博南山余脉的高地上,属于潭口村委会管辖的博让村范围。而“博让村”在龙塘本地话中的意思是“井口村”。

民国时期的《琼山县志》提到,“浮石井”位于城南二十里的东潭都博让村前。这里的“井口村”指的应该是南湖旁边的浮石井,正如正德《琼台志》所述的“去湖四十步有井”。

南湖的形成据推测是由于石崖凹陷而成,没有溪水注入。从高空俯瞰,湖面形状似一只大脚印,长约二百米,宽约八十米。湖岸边的石崖高耸陡峭,湖水清澈见底。尽管是一座堰塞湖,但村民们常在此洗澡、洗衣,湖水却未见腐臭。

村民们讲述南湖的水深不见底,他们猜测湖底可能有通往更深处的水道。南湖南部的湖水较浅,湖中还有一条由石块铺成的路径贯穿而过。还有一个已经坍塌的古代石构建筑。据民国《琼山县志》中“龙塘八景”的描述,这个建筑可能是古代的求雨坛。

查阅史书和方志的相关记载,南湖可能与西汉珠崖郡的命名有关联。东汉学者应劭在注解《汉书》中提到珠崖时解释道:“因为郡在大海中,崖岸边生珠,所以得名珠崖。”而《隋书》中也提到崖州贡献的一寸大珠。

关于史书中所提到的珍珠种类问题——是海水珍珠还是淡水珍珠?正德《琼台志》中引用了旧志对于采珠活动的记载,这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元至顺壬申年间,潭村的汉珠崖旧址崖岸下发现了一个深石穴,潜水者潜入采蚌得珠。”后来因采珠点崩坏,“洪水崖陷”导致这个地方不再有采珠活动了。并指出现在海南岛上已无贡珠产出。

南湖在经历了崖陷之后被正德《琼台志》称为“陷湖”,并记载了其上有祭坛的存在。根据民国《琼山县志》中“龙塘八景”之一的“潭揖雩坛”可知该祭坛是求雨坛,它被沿用到民国时期但已不存于世了。如今在湖中仍可寻见其建筑构件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