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意思


论·段宏刚

诗人贾岛(生活于779年至843年)计划造访长安城外的月归寺,寻访一位俗名李凝的僧友。当晚,他抵达友人居所,夜色已深,四周万籁俱寂。轻叩门扉之声惊起了宿鸟,然而多次敲门无果,贾岛猜想友人或许不在家。

回程途中,贾岛心中的感触促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随即写下了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诗篇如下:

幽居少人邻近,径入野草园。

鸟宿静夜树,月下独推门。

桥过显野色,石移触云根。

暂别重来此地,幽期不负诺言。

诗作《题李凝幽居》以其质朴无华的文字、寻常景物之描绘,道出了一种清幽娴静的韵味。诗中虽无典故,却以闲居、草径、荒园、宿鸟、大树、木桥、野色、石头等常见之景,引人向往。

贾岛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诗篇,与他的心境和境界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曾经十四年的僧人生活经历,为此种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贾岛因家境贫寒,在河北涿州的里出家为僧。二十二岁后,他游历至洛阳和长安等地,期间结识了韩愈等文坛名士。尽管才华得到赏识并劝其还俗、准备科举考试,但贾岛的性格使其仕途并不顺畅,一生多处于困顿之中。

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贾岛虽已还俗数年,但诗中仍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特别是“僧敲月下门”一句,即使是他人的敲门行为,也被描述得仿佛是诗人自己曾经的僧人身份的写照。

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推敲典故”。这个典故被后人广为传颂。

据传,贾岛在写“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时,曾在“推”与“敲”之间犹豫不决。这个选择困扰着他,以致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时思考这个问题。一日,他在骑驴时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了推和敲的手势。恰巧被韩愈看到并询问了缘由。韩愈听完后建议用“敲”字。

对于韩愈的建议,一方面是因为“敲”字在礼节上显得更为恰当;“敲”字在寂静的夜晚更能产生“以动衬静”的效果。

南北朝诗人王籍曾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说明了动静之间的微妙关系。许多后世诗人和学者对“推敲”二字进行了探讨和解读,各自持不同观点。

关于“推”与“敲”的选择争议中,两位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认为贾岛应依景因情自然灵妙地选择用字,而不应受他人左右。而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认为从整体意境来看,“推”字更为恰当。

关于诗句中“僧”字的指代问题至今仍无定论。无论是指李凝还是贾岛自己,都各有其解释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