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英语怎么写 巧克力 翻译
晚间好,我乃知名吃货郑郑。
近期,我这位吃货遇到了一些小困扰。去年购入的巧克力,存放在冰箱里,待周末欲取来品尝时,竟发现其表面覆盖了一层白霜?
巧克力也会变质发霉?这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作为一名严谨的吃货,自然不会放过任何研究的良机。今天特地来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
巧克力的白霜也有分类
这两种可安心食用
其实,巧克力上的“白霜”是巧克力界中的常见现象。
在英语中,有一个形象的描述:“Chocolate Blooming”,即“巧克力绽放”现象。
制作巧克力的厂家对于这种白霜的出现也感到头疼,因为:
1)它不仅影响巧克力的外观,还可能影响口感;
2)最重要的是,它会缩短巧克力的最佳食用期限。
但巧克力出现白霜就意味着变质了吗?答案并非绝对。
至少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出现的白霜是安全的。
“脂霜”与“糖霜”
糖霜:主要成分是糖分。
糖霜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巧克力经历了短时间的温度急剧变化。
例如:将冷藏的巧克力直接放置在室温下。
又或者:巧克力处于潮湿环境中,导致其表面形成小水滴,从而促进糖霜的形成。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会在温度较低的巧克力表面凝结成小水滴。这些水分会重新溶解巧克力中的白砂糖(类似于含糖食物的反砂现象),当水分再次蒸发后,白花花的糖就留在了巧克力表面。
这就是所谓的“糖霜”。
相较于糖霜,脂霜在巧克力的保存过程中更为常见,也更容易影响巧克力的品质。
脂霜的形成有两种主要被接受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相分离理论”。
该理论认为,巧克力中少量的“低熔点可可脂”是导致脂霜形成的魁祸首。
在较高的保存温度下,低熔点的可可脂会融化,脂肪融化的过程中体积会增大,从而从晶体间的缝隙中“挤出来”,到达巧克力表面,形成脂霜。
第二种理论:“多晶转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巧克力表面结出的白霜是其最稳定状态的表现,其他类型的可可脂结晶最终会向结晶 VI 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白霜。
这个理论还表明,我们无法避免脂霜的形成,只是时间问题。
巧克力无论是结了糖霜还是脂霜,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只不过它们的口感可能会有所下降,外观也可能不那么诱人罢了。
要分辨这两种结霜,一个简单的方法是:
√用手触摸。
如果的是糖霜,它不会融化,感觉比较干燥;
如果是脂霜,会有一点湿湿的感觉,手指触摸后会稍有融化。
二
如何正确保存与判断巧克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