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中心思想 秋天的怀念中心思想20字
曾有友人询我,若需于众前讲学,将避何篇课文而教?
彼时,我未假思索便答曰:《秋天的怀念》与《背影》。友人闻之,亦无异辞,因彼亦不愿于公开课中触碰此二文。
缘由何在?
初因二文情感深沉,少年学子常难解其中深意。时常我们情感充沛,学生却觉我们似在疯狂,此其一也。
再则,此二文名家解读者甚众,比较之下,令人倍感压力。然在观课之时,即便是我们自己,亦难以免俗。
非不得已,公开课之时,我们常会避开此二文。
此举固然有虚荣心之因,不愿展露己之不足。然亦因难以寻得突破之点,常困于前人窠臼,难以跳出,遂失探讨之趣。
然公开课之终极目的,实为于探讨中寻新机,若仅是重复,则是对生命之浪费。
一日闲暇,网上游走,偶遇夏海芹老师关于《秋天的怀念》之教学实录,如开启新世界之门。
平素教此文时,多从题目入手,以“怎样的秋天”、“怀念谁”、“为何怀念”三问展开教学。此法虽能贴合主题,引导学子理解文本,然细思之,似缺些许新意。
如名家所言:“内容人人可见,形式唯妙手得之。”于我等“本手”而言,最难者如何在“内容”与“形式”间寻得最佳契合。
然夏海芹老师另辟蹊径,以叠词切入,引学子于字里行间反复琢磨,触人心弦。
(图转自网络同上。)
读夏老师之案例后,我再读《秋天的怀念》。如周晓芸老师所言:“莫怀戚之散文于平淡中寻波澜,史铁生之文则以质朴之语达深沉之情。”
史铁生与其母,彼此关爱而抗争。是故文章语言极为生活化。尤其文中叠词,字字落在人心之上。
依海芹老师之法,我将文中叠词略作分类:
写“我”之叠词如“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写母亲之词如“常常、走走、看看、偷偷地、悄悄地、红红的”以及“好好儿活、整宿整宿、准备准备、大口大口、絮絮叨叨”等;写景之词如“刷拉刷拉、泼泼洒洒”。
这些看似寻常之词,因母爱之加持,而具深刻之意蕴。
此等叠词揭示了儿子情绪崩溃之过程。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之雁阵”,瘫痪在床,“我”仅能观窗口之大世界。初时,“我”尚平静,然时光推移,“我”砸碎前之玻璃,因“我”以为此窗限“我”之身,囚“我”于此。
转念一想,我不由得心疼起“我”来。或许于他人而言仅短短几个小时,然于“我”而言却是情绪逐渐崩溃之过程。
此等叠词显露母亲之小心翼翼。每逢“我”情绪崩溃之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我”看不见之处,“偷偷地”听“我”之动静。因母亲知若不躲,大声训斥,“我”或选择更激烈之抗争——。
母亲为避此悲剧,常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