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 过保质期不代表已经坏了


何为保质期?

在多数人的常识中,认为食品只要没有过期就是安全的,过期了就不能食用。保质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科学依据呢?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消费者报》采访时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疑问。

阮光锋解释道,根据我国标准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的定义,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特定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也就是说,只有预包装食品才会有保质期标识,非预包装食品则没有这一概念。

食品的品质包含外观、颜色、口感、味道以及安全性等多个方面。保质期就是在限定时间内,保证食品的上述品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厂家在制定保质期时会考虑到多种因素,确保产品在各方面都能达到要求。

虽然食品过了保质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不能食用,但我国的保质期概念与国外的“最佳赏味期”相似。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很多人将保质期误认为是食品。某些食品如热灌装的酸性食品、罐装食品等,即使过期一两天,也不一定就不安全。

那么,谁来决定食品的保质期呢?答案是厂家。虽然有人担心厂家会乱标保质期,但事实上,食品的保质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凭证,也是各级监督机构执法的重要法律依据。厂家在设定保质期时会考虑到产品质量和责任问题。

确定一款产品的保质期并非易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验证。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团体标准《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对保质期的确定提供了明确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预包装食品是可以不标注保质期的。这些食品在贮存条件下状态稳定,微生物很难繁殖。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品就可以随意存放。所有的食品都有自己的保存期。

保存期是指食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过了保存期的食品会发生品质变化,可能产生致病细菌,导致食物中毒。过了保存期的食物应做丢弃处理。

消费者在购买和储存食品时应注意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和建议。特别是在夏季,更应注意食品的保存方法和条件。对于没有明确保质期标识的食品,虽然不强制要求标示,但仍需留意其保存期限和条件。

了解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对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储存食品,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