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模式 如何解除青少年模式
低于半数的利用率
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揭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已达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达到95.1%,其他年龄段则几乎全面普及。为应对这一现象,众多短视频和游戏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及防沉迷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情况却并不乐观。
在《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模式”自推出以来,使用率一直偏低,仅有不到五成的用户曾经设置过该模式。这表明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式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网信办在2023年制定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计划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并扩大其覆盖范围至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商店。此举旨在通过软硬件的联动,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虽然该指南尚未正式发布,但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此,许多家长持开放态度。一位小学生家长表示:“我们并非反对孩子接触网络,关键在于网络环境的清洁程度。只要网络环境健康,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接触网络是可以的。”他们期待通过“未成年人模式”来规范和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
内容丰富度与用户体验
赵先生为了防止儿子过度使用手机,尝试启用了“青少年模式”。他发现儿子轻易了密码,解除了该模式。赵先生疑惑地发现,一些平台上的“青少年模式”内容过于单一,甚至存在服务被不法商家提供给未成年人的现象。
邓女士的儿子则抱怨道,“青少年模式”里的内容太过无趣,很多原本可以观看的科普纪录片或动画片因开启该模式而无法观看。相反,低龄化的动画视频却占据了主导。
记者对各大视频平台的体验调查显示,尽管部分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开启后剩余的视频内容却相对贫乏。而关闭该模式的密码往往较为简单,容易被孩子。
有家长反映百度等平台的“伴学模式”缺乏退出密码保护机制。这使得孩子在浏览百度视频时可能沉迷其中。
专家建议:从“”到“”的转变
大学副教授朱巍认为,“青少年模式”不仅需要注重内容的筛选,更应注重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提出,目前的模式过于简单化,未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内容分类。
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也指出,“青少年模式”应借鉴“”制度,而非仅限于“”制度。她强调了从儿童发展视角出发建立模式的必要性,并建议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和治理。还建议建立强制性的“未成年人模式”标准,并鼓励各平台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特色化设置。
两位专家均认为,内容的年龄细分至关重要。他们呼吁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模式的制定和内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