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表达了


在众多文人的作品中,苏轼的《前赤壁赋》以其独特的景色描绘、深邃的人生思考和旷达的见解令人陶醉。初次读之,人们往往沉醉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新与缥缈,而后在“苏子”的歌声与洞箫声中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人们常在此处写下“旷达”二字,仿佛这就是苏轼的旷达精神,与我们对于这位文人的完美印象相契合。这真的是苏轼旷达的底色吗?还是只是一碗包裹着世间一流文字的心灵鸡汤呢?

让我们先从这篇千古名文谈起。元丰五年七月,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夜生活被详细记录在《赤壁赋》中。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已经有了多种形态。而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既保持了赋的特色,又具有精致的骈句和飘逸灵动的散文句,既有韵味又内容充实。

文章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子”是对男子的敬称,而苏轼在这里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自己,一方面是赋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进行对话和议论。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堪称神来之笔。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与友人们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然而这闲适的背后,是苏轼被贬谪后的心境写照。他以月为伴,以江为友,通过洞箫之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听到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箫声过于哀怨,败坏了兴致。此时苏轼正襟危坐,询问的朋友。朋友的回答引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短暂,无长江和明月那样永恒。《前赤壁赋》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生短暂的哀叹上。

苏轼运用《庄子》的,通过齐物论来进行分析。他以相对的观点看待长短、大小的变化,认为宇宙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变的事物。他以此劝慰友人,我们无需羡慕长江和明月的永恒,因为万物与我们都是永恒不变的。

接下来,苏轼更进一步,探讨人们为何渴望长生。他认为人之所以渴望长生,是因为有占有欲和匮乏感。但命运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对于匮乏感,苏轼则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例,认为这些都是无尽的宝藏,只要懂得欣赏,就能免于匮乏。

这样的解说让大家都非常开心,心中的忧虑一下子被扫空了。文章最后描述了他们相与枕藉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场景。然而我认为这只是苏轼的一时自我安慰罢了。

尽管如此,《前赤壁赋》依然成为了千古名篇。它不仅用漂亮的文字描绘了景色、表达了情感还慰藉了人们的心灵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人都在其中找到了激励与安慰通过《前赤壁赋》我们得以窥见苏轼旷达的人格但其中的道理并不完全是苏轼真正旷达的原因真正的答案或许需要我们去他的另一篇文章《宝绘堂记》中寻找。

《前赤壁赋》是一篇充满哲理与美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旷达的见解。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探讨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思想让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