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什么意思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组独特的名称,那就是二十四节气。相信只要是儿女,几乎无人不晓。你是否知晓与之相伴的七十二物候呢?七十二物候,

七十二物候是以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鸟兽、草木以及冷暖天气的变化为观测的焦点,每五天作为一个观测单位进行总结,从而揭示了气象时段的变化规律。这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和补充,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成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年共形成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应的完整体系。“气候”一词正是对节气和候应的综合表述。

在二千多年前的《逸周书》中,就有关于节气与候应相互参照的详尽记录,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在编制物侯历时,古人精心安排了每年三百六十天的七十二物候,与实际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相吻合。为此,他们特设规定:公历每月的二十六日至月底为第六候,若遇大月三十一天,那么月底最后一候则为六天。

关于节气与相应的候应:立春时节,东风化解冰冻,蛰虫开始苏醒,鱼儿在冰下游动。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大雁北归,草木开始萌发生长。惊蛰时节,桃花初绽,仓庚鸟鸣叫,鹰开始转变为鸠鸟。

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现象的观测记录,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立春的东风解冻,还是大寒的鸡开始哺育幼崽,每一个候应都蕴深刻的自然哲理和人生智慧。

七十二物候的观测和记录,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的表达,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