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来历 张仲景吃饺子的典故
冬至佳节,岁月流转。今日(12月22日),民间沿袭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不论贫富,饺子和馄饨都是必备的节日佳肴。有句老话说:“十月一,冬至到,户户水饺庆团圆。”也传唱着“不端饺子碗,耳受寒冷伤”的民谣,生动展现了冬至时吃饺子的风俗。
这个风俗背后蕴藏着一个故事,温暖而动人。
饺子,古时名为“娇耳”,是由医圣张仲景首创的。其初衷并非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拯救苍生。
东汉末年,天灾频发,许多人饱受疾病之苦。张仲景,这位南阳的名医,不仅医术高超,更医心高尚。他广泛研习医书,汲取众家之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长沙为官的张仲景经常为民除疾治病。某年盛行,他设大锅于衙门口,施救人,深得长沙百姓的爱戴。告老还乡后,他看到家乡白河岸边的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的耳朵因严寒而冻烂。他心生怜悯,决心要帮助他们。
回到家中,张仲景仍心系那些受冻的百姓。他仿效在长沙时的做法,于南阳东关空地上搭建医棚、架起大锅。冬至那天开始施治疗伤病。
他所制的名为“祛寒娇耳汤”,以羊肉、辣椒及一些祛寒材熬制而成。他将煮好的材料切碎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分发给求的病人。病人食用后血液通畅、两耳温暖,一段时间后烂耳得以康复。
张仲景的施活动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之际也纪念烂耳康复的日子。他们仿照娇耳的形状制作食物,并在初一早晨食用。这种食物被称作“饺耳”或“饺子”,并在冬至和年初一特别食用,以纪念张仲景开棚施及治愈病人的日子。
虽然张仲景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每逢冬至和新年之际,人们在享受饺子的美味时,心中亦不忘张仲景的恩情。
冬至吃饺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习俗,更是一个承载着感恩的故事和行为的象征。
今日中午,别忘了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