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荣耀9参数配置 高通骁龙680与麒麟810对比
众所周知,消费电子行业中,特别是像PC的CPU、显卡以及手机中的SoC和影像CMOS等设备,它们的命名规则已经发展成了一套近乎透明的学问。这背后,往往遵循着有迹可循的命名法则,方便企业进行版本管理和避免供应链混乱。
这样的命名方式实际上蕴含了深厚的意义。于企业而言,这简化了产品管理流程;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产品名称就能大致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性能水平,甚至是与竞品的对比关系,无需深入理解复杂的技术细节。
以NVIDIA和AMD的显卡为例,型号中百位数为9的通常为旗舰产品,百位数为6的则多属于中端产品。而在CPU中,如“i9”或“Ryzen9”的命名,即便对于非技术背景的消费者也能轻松理解产品间的性能差异。
在手机SoC市场,尤其是在入门级领域,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中高端到旗舰产品的命名较为清晰,但在入门市场仍有一些产品的名称与其实际性能并不完全匹配。
以骁龙680和天玑810为例,这两款SoC的命名就有些“名不副实”。以骁龙680为例,尽管发布于2021年第四季度,作为高通最新的4G SoC,但若不深入了解其具体配置,人们可能会误以为它是骁龙675或678的后继产品。然而实际上,从其CPU架构和大小核的排布方式来看,它更像是基于较早前设计的骁龙660和665的“现代化重制版”。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联发科的入门级天玑产品线中。如“天玑800U”在内部代号和架构设计上更接近于天玑720的高频版本。而天玑810虽然名称上令人误解为某种进阶的产品,但从其内部代号和GPU配置来看,其实它是基于天玑700进行改进的版本。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本和市场策略或许是主要原因。相较于旗舰市场每年仅有的几款产品更新和清晰的命名与定位,入门级SoC的产品线通常更为复杂。同一架构的芯片在市场中可能存在多年之久,衍生出众多“变种”。
当面临生产过程现的不合格芯片时,旗舰产品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为严格,而入门级产品则可能更为灵活。对于达不到设计指标的芯片进行适当调整后可能就会成为新的、主频更低的衍生型号。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压力,还能让产品继续发挥其价值。
而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名称中的命名方式有时候在市场竞争策略下可能会有些故意引导的因素存在。面对技术水平较为广泛的消费,这或多或少对消费者形成了一种“误导”,即使如此其也有一定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