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 《故乡》全篇
深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其句“其实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层含义曾让学生们费解。在一次探讨中,学生小宇的见解引发了热烈讨论:“他认为农村虽显陈旧,但决心要挣脱这看似破败的桎梏,以开创全新生活。”他坦言在农村前冠以“破”字,透露出一种决然的豪情。
如今,不少成年人依旧用这样的言语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超越乡土的束缚。”学生们的讨论持续进行,他们认为麻木的闰土和傲慢的杨二嫂都应寻觅新生活的出口。我未立即评述,而是被孩子们的话语唤起了对童年的回忆。
准确地讲,我曾从自己的根脉之地离开,当时逃离农村仿佛是一种荣誉的追求。那时,冲破大山的,挣脱日常的窘迫,成了我年少时从父亲那继承的坚定“追求”。
如今,我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已达十年之久,每届毕业生都寄托着我的期望:离开农村,开启新的人生。但在这堂课中,我的内心似乎被某种情感牵绊。讨论声汇聚成团,如同一个残缺的条形码,令我难以得出清晰的结论。
尽管我离开了故乡,所居之地依旧呈现出一种大农村式的存在——被生活的圆心和半径所限定。在时间的流转中,我仿佛总是身处过客的境地,每当佳节倍感思亲之苦。回家成为了我对时间的一种回溯。在故乡与亲友交谈时,我似乎无法在乡谈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乡时间线,因为我已经缺席太久。
回忆起大伯家的鸡漫游于儿时的山坡上,以及我曾在那片土地上采摘野菜的场景;还有哥哥曾经驾驶的载我赶集的摩托车已转售给镇上的修理铺……他们以时间酝酿生活,那种平静与幸福是我所向往的。假如我未曾离开农村,或许我也能过上这样宁静而幸福的生活吧!
我的故乡仍旧美丽如初,但我却感到陌生至极。若我没有选择离开,此刻我是否与这些孩子们一同品味《故乡》,是否也置身于鲁迅笔下的“那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与深蓝的天空”?
虽然与青少年谈论乡土、乡情存在一定难度,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存有强烈的自尊与自强意识。他们视农村为家,若都选择逃离,则故乡将人去楼空。我发问:故乡的建设者是谁?农村的振兴者又是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建设自己的新农村,倡导朴实无华的乡规民约,与农民一同构建新生活……他们热切地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乡村。
多年后,当他们重返故乡或扎根于他乡的乡村时,他们将把那美丽的梦想播撒并呵护其成长。是的,这里并非我的故乡,但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扎根于此与这里的孩子们共同成长与发展这片土地。远方的故乡山村里想必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课堂教育师生们一同规划着乡村的未来。
哦!渐行渐远的《故乡》!哦!我们心中的故乡!这不仅仅是文字中的叙述更是我们共同的回忆与期望。
《教师报》2021年5月26日第16版记录了这一刻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