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器电压 充电电池1.2v和1.5v区别
过充电是指电池在已经充满电后,仍继续接受充电的行为。对于Ni-MH电池,过充电会产生如下化学反应:
正极反应:4OH-- 4e → 2H2O + O2↑;①
负极反应:氢气与氧气在电池内部复合,维持电池内压稳定。②
由于Ni-MH电池设计时负极容量高于正极,正极产生的氧气会通过隔膜与负极的氢气结合,通常不会导致电池内压明显上升。但若充电电流过大或时间过长,氧气产生速度超过消耗速度,便可能造成内压升高,导致电池变形、漏液等问题,同时降低电性能。
对于锂离子电池,过充电的化学反应为:
产氧反应:3CoO2→Co3O4 + O2↑;
电池放电至内部储存电量耗尽后,若继续放电将导致过放电。过放电的程度通常依据放电电流和放电截止电压来判断。如0.2C-2C放电时,一般设定1.0V/支为截止电压;而对于3C及以上电流放电,如5C或10C,则设定为0.8V/支。过放电可能对电池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大电流反复过放,会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可逆性,即使再次充电,电池容量也会明显衰减。
电池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包括:
电路保护不良导致的问题;
电池无保护功能造成的电芯膨胀;
充电器性能不佳导致的充电电流过大和电池膨胀;
高倍率大电流连续过充引发的电池问题;
强制过放导致的电池损害;
电芯内部问题,特别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特殊情况。
预防电池问题的基本手段包含:
避免过充和短路;
使用高质量的充电设备;
保持电池通气孔畅通;
注意电池使用时的散热;
严禁不同种类或新旧程度不同的电池混合使用。
以下是对几种常见便携式电池及其保护元件的性能对比概述:
便携式电池主要是为手提式和无绳设备提供电源。这些电池的重量从几百克到几公斤不等,但典型的便携式电池重量通常较轻。
便携式电池家族包括一次性和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其中,纽扣电池是特殊的一类。
每个电池都是一个能量转换器,能够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于可充电电池而言,这一过程会在充电和放电之间反复进行。像Ni-MH和锂离子这样的便携式可充电电池,可以经历数次甚至千次的充放电循环。
不同电化学类型的可充电便携式电池包括铅酸(2V/支)、镍镉(1.2V/支)、镍氢(1.2V/支)以及锂离子(3.6V/支)等。这些电池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的放电电压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每种充电器都对应于特定的充电工艺和电化学过程。例如,锂离子、铅酸或Ni-MH电池不仅电压特性不同,其充电模式也有所区别。使用特别开发的快速充电器才能确保Ni-MH电池得到最佳的充电效果。
关于电池的电压范围和替代使用,例如碱锰电池与充电电池之间的替换是可行的,因为它们的电压范围相近。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不同类型电池的特性差异。
可充电电池的优势在于其使用寿命长、经济实惠以及高负荷力。尽管其放电电压基本恒定可能带来一定的使用不便,但像锂离子电池就能为照相机等设备提供长久的续航时间、高负荷力以及高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