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暗号 曲项向天歌的项是什么意思啊


如诗之语,白鹅之声舞长空。

毛绒漂流于绿漪,红掌破水嬉涟漪。

《咏鹅》是小学生涯的启蒙古诗,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儿童学习古诗的第一课。这首诗据传为骆宾王七岁时的创作,犹如一首天真无邪的儿歌。诗的声名显赫,且结构简单,那么我们如何深入解读其内涵呢?

前两句,“如诗之语,白鹅之声舞长空”。这首五言绝句,按照规范应为二十个字左右。但此诗首句仅有三个字:鹅之声。为何只有三个字呢?想之,若为五个字,如“鹅鹅又歌叫”,便显过于繁琐。此三字已足以描绘鹅的景象。

那么这三个“鹅”字应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这三个“鹅”字均为名词,代表骆宾王眼中的三只鹅。但此解法并不符合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此诗为咏物诗,遵循着谜语般的创作规则。题目为《咏鹅》,故在诗中不应再出现“鹅”字。那么这三个“鹅”字究竟何意呢?它们实为模拟鹅的象声词。如此一来,此诗便有了先声夺人之效,未睹其鹅,先闻其鸣。

第二句,“毛绒漂流于绿漪”。漪指的就是水的波纹。“曲项向天歌”的“项”即指鹅的脖子。此处描述鹅弯着脖子向天高歌时,它的身体与水面的景色形成美丽的画面。描绘了鹅的优雅动作及其与环境的和谐。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这两句描绘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儿童的观察常常以色彩为主,故骆宾王特意突出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这不仅展示了儿童对世界的敏锐感知,也呈现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动之美。

为何用两种方式来描述同一水体?这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水的形态和颜色会有所不同。远观时,水可能呈现出绿色;而近观时,则会发现其清澈透明。这反映了骆宾王在观察鹅时逐渐靠近、细节观察的过程。

白毛之浮绿水显现出静态之美;而红掌拨出的清波则描绘出动态之美。两者相结合,动静之间趣味横生。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他们不仅才华横溢,且行为浪漫、命运多舛。他们生活在初唐时期,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而著称。

骆宾王曾因不满武则天的决策而多次批评。虽然他最终被释放,但他的思想和情感却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和升华。

后来,他遇到了同样不满时局的徐敬业。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商议武则天的计划。骆宾王更是写下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一脍炙人口的文章。虽然最终徐敬业兵败,但骆宾王的名字和他的诗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除了活动外,骆宾创作了与儿童相关的诗歌和谶谣。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尤其是“红掌拨清波”,这句话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也象征着人生的波动与波折。无论是在上还是在文学上,骆宾王都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挑战。他的诗歌和人生经历都让人深感感慨。

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宋之问被贬还朝时的故事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老和尚的两句点拨之语,不仅帮助宋之问完成了诗作,也让他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

至于那个隐居的老和尚是否为骆宾王已无法考证。但他的诗人情怀却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