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啥意思 灯火阑珊处的深层含义


在文学的海洋中,一首词的魅力究竟如何才算真正地显现出来?笔者的理解是,每当后人提及某个词牌时,能首先想到并感受到它的独特韵味,那便是词作的巨大成功。

当《虞》呈现在我们眼前,春花秋月的画面与无尽的往事自然相连,我们记住了李煜的成功。提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豪迈、浪淘尽英雄的气概便跃然纸上,苏轼的诗词得以永存。再说到《声声慢》,那些婉约而又充满悲伤的描绘让我们立即想到了李清照的深情。

那么关于《青玉案》,各位有何感想?是否想起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经典之句?辛弃疾的这首词被王国维赞誉为做学问的三大境界之一,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词中的某些字句含义,却并非每个人都能透彻理解。

在诗词上,曾有这样一道引人深思的题目:

“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灯火阑珊’所指的是何地?”

选项提供了三个可能的答案:A.灯火昏暗的地方、B.灯火明亮的地方、C.没有灯火的地方。

实际上,只要我们深入理解了《青玉案》的内涵,就不难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这里的“阑珊”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绘春天的凄凉与凋零,但其含义远不止于此。它也常被用来表达消沉、窘迫等情感。白居易、龚自珍、纳兰性德等文学大师,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过这个词。

为何它会让诗词上的许多才子才女感到困惑呢?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阑珊”这个词在表面上看似美丽,特别是那个“珊”字给人以明快之感,但实际上的“阑”字蕴残缺与终结的含义。其二,辛弃疾的写法确实不太符合一般人的常规思维。词的下阕是这样的描述: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这样的热闹中,词人于人群中寻觅着心中的那个人。在不经意间回头时,却发现那人就站在灯火阑珊之处。

若将此情此景搬上银幕,那将是一幕极美的画面:男主角眼中只有那位在灯光下浅笑的女主角,一束光打在她脸上,宛如仙子下凡。这样的场景常常让我们误以为“灯火阑珊”之处必是光明之地。但事实上,辛弃疾的用意并非如此。

他巧妙地运用了宋词中的开与阖技巧,整首词以上阕与下阕首句描述元夕节的繁华热闹为“开”,而到了“灯火阑珊”之处却是“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是辛弃疾的巧妙安排,也是这首词的精妙之处。

这轻轻的一笔,让辛弃疾的词作变得朦胧而美丽,至今对于这首词所描述的内容仍无定论。即使当时的“她”尚未有女字旁的写法,用“伊”来代替也未尝不可。因此许多人认为那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的人,其实就是词人自己,那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