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带现象 马赫带现象是视觉对比吗


深入探讨色彩与视觉错觉

观察一下图中的A方格与B方格,你感觉哪个的颜色更深呢?

初看之下,A方格似乎颜色更深。但当我们把A与B相连,它们的颜色深度似乎又趋于一致。这就是视觉上的棋盘阴影错觉。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觉呢?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在19世纪提出的马赫带效应似乎为此提供了合理解释。

再来看一个图,图中黑色与白间有若干条过渡的灰色带。你是否感觉到每条灰色带的左边缘更偏向白色,而右边缘的颜色则更偏向深色?实际上,这里的每一条色带都是单色的,这也是马赫带效应的体现。

马赫带效应是指,当人们观察亮度不同的两个区域时,大脑会加强这两个区域边界处的对比度,从而使整体的轮廓更加明显。这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补偿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视觉分辨能力,但也会带来一些视觉上的不适,比如棋盘错觉,或者在观看时产生的不适感。当你尝试眯起双眼,让视线变得模糊,不再关注色块交界处时,的不适感会得到缓解。

那么,我们人眼究竟能分辨多少种颜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人眼为何能看见颜色。

这是因为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负责色彩的感知。人眼大约有600-700万个视锥细胞,它们又细分为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即光线)特别敏感。当我们眼中的电磁波刺激到视锥细胞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导致不同的视锥细胞活跃度不同,然后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解析和处理,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颜色。

简单来说,我们眼中的颜色是由三种视锥细胞的叠加和组合而形成的。这些细胞的组合状态会转化为我们的色彩感知。所以从理论上讲,人眼所能分辨的颜色数量取决于这三种视锥细胞的组合方式。然而实际上,由于个体差异和视觉敏感度的不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颜色数量是相当复杂的。

那么如何将颜色呈现在客观世界中呢?我们可以借鉴人眼的视锥细胞工作原理,使用红、绿、蓝三种颜色进行叠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RGB三原色。通过不同强度的红、绿、蓝光的组合,几乎可以呈现人眼可见的所有色彩。

在计算机中,我们将红、绿、蓝三个通道细分为若干个等级,代表不同的颜色强度。例如每个通道从0到255的数值就代表从最暗到最亮的颜色变化。色深是指每个通道存储颜色信息的位数,位数的增加意味着色彩的细腻度提高。例如8bit可以存储256种颜色信息,而如果每个通道都用10bit存储,那么可以表达的颜色数量将大大增加。

虽然有人估计人眼最多能分辨出约1000万种颜色,但8bit的设备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而更高色深的设备如10bit、32bit等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端显示需求。未来的色深极限是多少?这还需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来揭晓答案。

色彩与视觉的奥秘远不止于此。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