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声音小 麦克风输出音量很小声
倘若妮可·拉塞尔能倒转时光的沙漏,她定会将音乐的音量调低一些。七年前的2004年,年仅七岁的她捧起一台音乐播放器,佩戴上标准的白色耳机,本能地调高了音量,这一习惯自此根深蒂固。
过去的十年里,她的生活似乎被音乐所包围,无论是清晨的启程、上学途中的颠簸、还是夜晚的静谧,拉塞尔都习惯性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几年过去,当她和父亲戴夫在车里共享音乐时,父亲提醒她降低音量。如今成年的拉塞尔坦言:“这让我有些尴尬,但我只是想说,只有声音这么大,我才能真切地听到。”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喧嚣世界里,听力损失的问题愈发引人关注。据“听力损失行动”慈善估计,目前英国有超过一千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约占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预测显示,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五分之一。令人担忧的是,听力损失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世卫的报告指出,大约有近半数的听力损失患者年龄在12-35岁之间,多因长期接触大音量而致。
听力学界对此深感忧虑。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嘈杂,尤其是在城市的繁华之中,智能手机和耳机的普及更是加重了耳朵的负担。听力学专家弗朗西丝卡·奥利弗解释道:“人们似乎在过度使用听力,但往往缺乏对安全音量范围的认识。”
“例如,使用耳机的人往往不知道每次听音乐的音量不应超过最大音量的一半,且听音乐的时间也不应超过半小时。然而在上下班的路上,为了能听清手机里的音乐,大多数人不得不调高音量。长此以往,这对耳朵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除了基因因素如内耳感觉细胞的突变使得某些人更容易丧失听力外,听力学家的关注焦点更多地转向了与噪音相关的听力损失问题。奥利弗指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听力损失,尤其是年轻人。”
文森特·霍华德深知噪音的潜在危害。他曾在年轻时因乐队演出时的扬声器发出的刺耳反馈声而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如今作为听力学家的他,致力于唤醒大众对噪音及其对人类(特别是年轻人)危害的认识。
热闹的音乐会不再是新奇之事,但当我们在其中时若忽视保护听力,后果将不堪设想。霍华德告诫道:“有时我看到人们在地铁里听音乐,这实在令人担忧。因为地铁已经很吵了,但他们却忽略了保护耳朵。我们常检查牙齿、定期视力检查,但往往忽视了耳朵的健康。”
为了理解噪音导致的听力损失,首先需要了解耳朵的结构与功能。耳朵不仅是我们的听觉器官,更是复杂而精密的构造。它的内部包括骨头和肌肉,其中包裹着最坚硬的颞骨。声波撞击鼓膜时,振动通过这些骨头传递到内耳耳蜗,进而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在这些过程中,内耳毛细胞起到了关键作用。毛细胞是声音信号的接收器,但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一直在失去它们。10周时毛细胞已完全形成,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逐渐失去它们。
想象一个美丽的草坪上每一根草都直立着,这就是你出生时耳朵里毛细胞的样子。理想情况下,草叶(毛细胞)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声音的传递),但当强风(嘈杂的声音)持续不断时,草叶(毛细胞)会受到永久性损伤。
现在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有人走过那片草地并留下脚印(噪音对耳朵的长期损害),部分草叶会暂时弯曲(嗡嗡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恢复。但如果这样的场景持续发生多年、甚至几个月或几周时间呢?如果有人用重物踩踏草坪呢?最终的结果是草叶无法再恢复原状(听力永久丧失)。
声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我们的耳朵还能影响其他事物。像摧毁房屋一样巨响也能震破耳膜和引起听力的丧失。
为了预防不必要的听力损失风险,奥利弗说:“我们需要了解周围环境的噪音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使用免费应用程序进行噪音检测是一个好办法而随身携带的隔音耳塞也非常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