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手语手势图解 哑语手势图解


福林妈咪 撰写

手语,这一独特的沟通方式,长久以来在聋哑人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赋予了他们表达自我、与世界交流的能力。近来,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手语。

缘起于一本育儿书籍,其中提及了“婴儿手语”的概念。这让我回想起,在宝宝尚不能言语之前,我们与宝宝沟通时所使用的肢体语言和简单比划。婴儿手语,实际上是将标准手语与婴儿天生的手势相结合,以达到传递情感和信息的目的。

这种婴儿手语,是由加州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所创,旨在帮助还未能言语的孩子提前体验与人的交流互动。对于那些8至9个月的宝宝,虽然他们已有表达需求的欲望,但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而到了18至24个月时,他们的语言能力才会完全成熟。如果在这之前就能借助手语辅助表达,将大大减轻日常沟通的障碍。

举例来说,当宝宝想要某样东西时,会用手指指;若是不喜欢某样东西,则会摇头或扭开头;面对喜欢的人时,他们会用拥抱来表达爱意和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宝妈们也会本能地使用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即便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我们也能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的需求和意图。比如点餐时用手势示意、付钱时做出数钱的动作等。

宝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就像是一场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既有趣又富有默契。当遇到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场景时,难免会感到困惑和焦急。这时,一套标准的“婴儿手语”就能起到关键作用了。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最准确、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

婴儿手语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宝妈和宝宝更好地理解肢体语言,同时对宝宝的观察力、理解力和交流能力也是极好的训练方式。根据早期的研究发现,学习婴儿手语的宝宝在说话能力和智商方面都较同龄人表现更佳。

每天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频繁且密切。有时候妈妈的表达无法完全被孩子理解,或孩子的需求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时,婴儿手语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了。它不仅要求孩子和母同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运用。

教授孩子学习婴儿手语的时机最好是在他们6至9个月大的时候。无需刻意安排学习时间,因为这种沟通方式自然地融入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专注柔和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当孩子熟练掌握了某个手语后,我们应通过重复练习来巩固记忆。例如在饭前用手语告诉孩子该吃饭了。而当孩子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手语后,记得给予肯定和赞扬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虽然手语的种类丰富多样就如甲骨文的造字法一样复杂多变但并非所有都是象形字。例如苹果的手语动作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先做摘果动作再模仿擦洗最后是咬一口的动作组合来传达“苹果”这个意思。更有创意的是还有动作的音译法比如基于“苹果”的“苹”字同音而衍生出的动作等。

那些与实际意思关联性更强的手语词汇往往更容易被宝宝记住并理解。

在此列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婴儿手语帮助宝妈们更好地与宝宝进行沟通互动。

1. 饿了/吃:食指轻触嘴唇表示饥饿并示意进食。

2. 渴了/喝:模拟握奶瓶喝水动作表示口渴并示意喝水。

3. 热了:模拟吹气动作表示感到炎热。

4. 冷了:双臂紧抱身体表示感到寒冷。

5. 睡觉:双手放于头部示意入睡。

虽然婴儿手语是一种有效的沟通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须学习的内容。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我们仍需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避免宝宝过于依赖手语而忽视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