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怎么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东坡在其《赤壁赋》中诠释了变迁与恒常的关系。他以学识渊博的大学士之身,融合儒学底蕴与智慧,透过其人生阅历,洞悉了世事的无常与有常。他的词作因此更加豪放大气,与辛弃疾的词风有所不同。辛弃疾虽有报国之志,却始终难酬壮志,发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这种无法与命运和解的情感,或许正是因为未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变与不变的哲理。

衡水出生的董仲舒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我亦认同天道之恒常。天道衍生地道,地道化生人道,然而人道却应随时代而变迁。近代的者们对董仲舒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其实他们所批判的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陈旧人道观念,而非天道本身。

天道是不变的,它如同一座无尽的能量场。世间万物皆由能量转化而来,从最初的氢到氦的聚变,再到硅变铁等元素的演化,都是能量不断流转、物质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便是由无到有的宇宙奥秘。无与空并非虚无,而是能量之所在。能量虽不可见、不可触,却也是老子和悉达多努力阐述的宇宙之秘。他们虽无法用言语详尽表达,但深知其理,故有“道可道,非常道;色即是空”之说。

如今,我们可以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来阐释这一真理:能量即物质,物质即能量,质能与形体的统一。这不变的真理隐藏在万千现象的背后。正如康德所言的物自体,它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我们所接触的现象界是变化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变化的世界正如张若虚所描绘的“但见长江送流水”。

那么,探究变与不变的意义何在呢?这便是为了构建我们的认知模型。面对瞬息万变的事物,我们该如何分析?答案或许就在《易经》之中。《易经》的三原则——易、不易、简易——便是解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中的“易”代表了变化的世界,“不易”则是我们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模型,“简易”则是对这个模型的要求。

在面对波动时,我们要认识到波动的永恒性。在把握波动时,我们不应试图穷尽所有的波动。而应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型来应对变化。例如,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即便其估值时有波动,但如果它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那么这企业本身便可视为不变的因素,而市场的情绪和预期则属于变化的部分。若被市场的情绪波动所困扰,便容易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