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未泯的读音 童心不泯一切皆甜


语文之根,情感所在。

一位教育者,五十年坚守。

——于永正

于永正先生,男,出生于1941年的山东莱阳。他是特级教师,自1962年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全心投入到了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他曾任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并积极推动了“五重”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他撰写的《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作品,都成为了教育界的宝贵财富。

于永正的访谈录:“人生如花,语文为根”

于老师从教五十年,回首过去,他坦言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他教授语文,却鼓励学生学习乐器、参与各类活动;他教授语文,更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少些分析课文,多些与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他视自己为孩子般的存在,以童心对待教学,以情感为纽带,把学生培养成有情感、有态度、有价值观的“人”。于老师的这一教学理念,可以归结为“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

在庆祝于老师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他表示:“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他解释道,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无论是朗读课文还是与孩子们互动,都要以活泼、生动的态度去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于永正老师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学生们都要学会一件乐器。他提出的“五重”教学——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常”,于老师强调了不变的东西。他表示,语文教学的“常”是规律,是必须守住的。如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等是不变的。他还提到,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以创学方式方法,但必须恰到好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于老师对传统经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继承。他提到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如“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等。他还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老师和学生都要抱着学语文的目的去读书。

在谈到教师成长时,于老师表示自己收了很多徒弟,但他认为徒弟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他喜欢肯思考、肯干的徒弟,并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于永正老师以终身阅读者、思考者、艺术细胞的拥有者等多重身份告诉我们: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思想的引领者。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的体现。

(本文为于永正先生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