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简称豫的读音 河北简称豫的读音
关于夏朝的存在与否,一直是一个世纪之久的争议话题。
如今,依然流传着“甲骨文无夏字”的说法,然而事实上:
经过查证,目前的甲骨文字典确实收录了“夏”字。其字形构造初窥,夏字由日、頁、女三部分组成。
有人误将下面的部分看作人形,实则不然,女字才是其正确含义。从更晚的金文写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其下部均呈现为女字形态。
从造字之初,夏字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点。这也暗示了夏字的太古音可能为bi,这进一步说明了夏bi、华(畢)bi的同源关系。
在音韵上,夏字不仅在上古时期与华字同音(华cu、夏cu,根据周音理论),在太古时期也发bi音!
随后,女字近似的演变出足、止、夊(这三者均为脚的象形)。结合頁即首即头的含义,上古时期,它发出do音。由此推测,上古时期夏字可能衍生出d辅音。
再观其内涵,甲骨文中的日、頁、女,象征着与太阳有关的意义。若夏字太古时期真的读bi音,那么它可能与夏天、炎热有关,甲骨文字典也持此解释。
那么,这和夏朝有关联吗?
过去的考证表明,根据大禹和鲧的字源,夏朝应位于长江流域。这让我们思考:夏朝真的在南方吗?
考虑到商代、周代的中原地区被称为豫,是养大象的地方。这里有大象、犀牛、老虎、狮子等热带动物,似乎南方更加炎热。
夏字若指炎热,也颇有道理。远古神话中炎帝的“炎”,也代表着炎热之意。
虽然传说中炎帝占据的是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也许这是后世的讹传?
看来,夏朝的“夏”或许真的与炎热有关。
若从太古到上古时期,夏字的音值从bi到cu再进化到d辅音的足部形象。
现在,“足”的发音为zu。而方言中的“jio”脚,很可能是上古时期“足”的本字和本音。
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上古时期“足”的发音接近co音而非d辅音,它与cu音的女相近。女性后来衍生出汝ru、女nü等发音变化。
那么,如果太古时代夏字真的发bi音,它除了指代炎热和夏朝之外还意味着什么呢?
联系到华(bi)与花朵盛开有关的意义,我们可以推测夏字指的是女性如花朵盛开般的美丽。
这应该指的是女性发育成熟、正值繁衍生息(结婚)的好时机。而且夏天生育的婴儿会在第二年的出生。
这样可以避开在冬天或秋天生子的尴尬。特别是在远古时代或野外生活时,人们非常忌讳在冬天生子。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夏字的最初含义是女子在夏天结婚。
补充于2021年11月9日:夏字源于女字。女字最初发bi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夏字的读音跟随女字从bi变为cu的转变,其意义也随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