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化肥会挥发 灰化肥绕口令原文


提及语言游戏,你是否有所联想呢?

例如以下这些经典句子:

八百精兵奔北坡,炮手紧跟其后跑。炮兵担忧标兵,标兵亦怕被炮兵所触。

黑化肥灰蒙蒙,灰化肥黑黝黝。黑化肥挥发时如烟雾,灰化肥在散发时则显得黑漆漆。

扁担长长,板凳宽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却不及板凳宽……

又或者你听过这样的英文句子吗?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你能像罐头师傅那样装罐头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汉语和英语中,那充满魅力的“语言绕游”吧~

不久前,一位学习了八年汉语的女孩,竟被一段只有96个字的中文绕口令所难住了。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特殊的同音文,虽然不严格算作绕口令,但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而言,它却是一份极佳的四声练习材料。

这篇同音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1930年的杰作。赵先生曾将其翻译为英文的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

那么,赵元任先生为何创作这篇文章呢?

在清末民初之际,有学者主张将汉语拼音化,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容易地识别与书写文字。而赵元任先生则正是此观点的支持者。

尽管有人反对认为这种拼音化会损害语言的表意功能,但赵先生以《施氏食狮史》为回应,巧妙地证明了即便在极端情况下,汉语拼音化也并不会妨碍人们理解汉语。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极为罕见。除了像《施氏食狮史》这样的特殊情况外,汉语的拼音化并不会对汉语的解读造成困扰。

赵元任先生对这种“看得到却读不出”的文字游戏颇感兴趣,创作了许多类似的同音文。

有一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名叫席熙的小孩与一头活泼的犀牛在溪边嬉戏的情景。

还有一篇则是讲述季姬养鸡的故事。

绕口令在英语中被称为tongue twister,直译过来就是“舌头打结”。

无论对于语言学习者还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当地人,绕口令都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语言游戏。

这些绕口令的难度逐级递增,练习时可以从慢到快逐步挑战。

若你已熟练掌握英文绕口令,那么不妨尝试模仿卷福的这段激情演讲吧!

这是1965年极简画家索尔·勒维特写给同为画家的爱娃·海瑟的一封信中的片段,后被人们称为DO。

这封信的语言富有变化,情感跌宕起伏,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信中,勒维特连续使用了50个现在进行时态的动词来表达他对Eva的劝导与鼓励。而卷福的情感与肢体语言的完美结合则赋予了这段文字生命。

你的舌头“打结”了吗?

你还记得练习过哪些有趣的绕口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