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用法 文言文 而字的用法归纳


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字的用法时,总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特例,这些特例如影随形地动摇我的信心。就如“而”字这般,所有常见的虚词也莫不如此。

今日阅读“范雎说秦王”一文时,有一句让我对“而”字的用法感到困惑。句子是:“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于滨耳,此乃交疏之证。’”

文中“身为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于滨耳”中的“而”字,其用法并不像常见的连词、代词、助词或词缀那样直接适用。

若将其视为转折连词,译为“自己作为一个渔翁却在渭水北岸水边钓鱼而已”,似乎并不妥当。若看作递进连词,如“自己作为一个渔翁而且在渭水北岸水边钓鱼而已”,也同样感觉不符文意。

尝试将“而”字作为表并列、顺承、因果或假设的连词,都不太适合这里的文义。至于将“而”作为助词或词缀的解释,更显得不贴切。

多数可找到的全注全译版本在处理此“而”字时,选择了意译以规避详细解释。有的意译为“不过是一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渔翁罢了”,有的译为“是个渔夫,在渭水边进行垂钓活动”,还有的译为“仅是一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老渔翁而已”。

虽然部分意译是出于巧妙或省力考虑,但若以学习知识、技能为目的,意译则显得不够妥当,因为这无法让人真正学到东西。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常以含糊带过的方式进行处理。虽然门规定大纲要求得以满足,但含糊的教学方式不应当成为考试的内容。然而事实相反,一些推崇大语文教育的人只强调读熟即可,认为读熟后便能理解“而”字的用法。

但我们明白,文言文不仅仅是靠背诵就能掌握的。幸好没有人提出数学只要背就行了的说法,也没有人认为学习语只需死记硬背。

回到我们的主题,“而”字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有限的工具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线索。比如,《虚词诂林》中提到,“而”字在某些情况下可与“之”字同用,作为陪从连词。

在杨树达和杨伯峻等文言大家的著作中,“而”字与“之”字的互用得到了证实。回到本句“身为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于滨耳”,其中的“而”字作用类似于“之”,起到了标志定语后置的作用。

定语“渔父”原本应与主语“身”直接相连,但通过“之”的引导,形成了定语后置的句式。这样解释后,“而”字更应被视为结构助词而非连词。这样的解释对于学习者来说更加易于理解。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翻译整句:“范雎道歉说:我不敢认为这是对的。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周文王时,(吕尚)仅仅是一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渔夫。这样的情况显示出他们之间的交往并不密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了“而”字的合适解释。希望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并从中获得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