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近义词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近义词)


每个人都是产品管理师【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亲自带你学习产品和运营。

在社区活动中,你更倾向于使用哪种在线行为来表达自己?是点赞文章?收藏?还是喜欢文章?这些在线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由于我正在研究社区产品,所以我对用户行为做了一些总结。我之前在某个论坛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我想对它进行补充。

我认为“点赞”最初是为了简化“评论”功能。在Web1.0时代,很多人在阅读内容时想要互动,却不知道说什么,所以Facebook创造了“点赞”按钮,无需输入任何文字,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互动。这样,网民们就有了一种懒人式的互动方式。点赞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展示,不仅满足了内容创作者的虚荣心,而且点赞本身也是消费者表示态度的一种方式,即消费者认同内容的价值观,因此给出了点赞。点赞适用于表达强烈态度的场合,如新闻评论和问答社区。由于这一特点,为了加强用户的个人展示,点赞经常与分享功能相结合,点赞后直接显示在个人主页和粉丝的时间线上。

点赞通常结合排序功能使用,点赞数据通常作为读者的筛选依据在列表页面上呈现。在过去的Web1.0时代,浏览量和评论数是衡量帖子热门程度的关键指标。自从Web2.0以后,大部分网站放弃了浏览量,而使用点赞和喜欢数量作为内容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浏览量以用户点击为基础,而吸引用户点击往往是因为标题和配图,这并不能代表内容质量好。过多地侧重浏览量会导致一些标题党和刷浏览量的创作者得到比较高的浏览量,而这些帖子的内容质量并不高,用户因高浏览量点击后会感到上当。因此现在的网站更多地使用点赞和喜欢作为流行度指标,因为点赞和喜欢是用户在阅读内容后的行为,更能直接反映内容质量。

点赞在词义上有一个缺陷,它只能表达积极的情绪,比如“很赞”或“赞同”。然而在内容繁杂的社交媒体上,用户可能会感到困惑:比如看到一则悲伤的新闻,如地震或朋友的失恋,我该不该点赞呢?点赞虽然能表达关心,但在情感传递上却不够清晰——明明是悲伤的故事,而我却给出了“很赞、很棒”的反馈。Facebook察觉到了这一点,在新版中增加了更多的情感选择。

Facebook在点赞基础上增加了情感选择

收藏是一种功能性较弱、社交性较差的功能。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收藏数量对内容的价值有一定程度的确定作用,但不具备点赞和喜欢等情感引导的力量。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收藏是一种比较私人的行为,通常不会在个人主页上显示,所以不适合表达共鸣的态度和感情,但适合日后可能会反复查看的内容。由于社交性较差,收藏更适合PGC产品。不过对于UGC内容较丰富的产品,可以将收藏作为辅助功能,如知乎允许用户创建公开收藏夹,让所有用户都成为“小编”,帮助筛选内容。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收藏癖”,尤其是卡牌游戏玩家的忠实粉丝。玩家愿意花钱收藏整套卡牌,即使齐全了自己的套卡,也不一定能上到排行榜第一,但他们就是不厌其烦地去收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收藏癖就是占有欲,收藏的意义就是给物品贴上标签——这是我的财产!与喜欢和点赞相比,收藏功能更能满足用户的占有欲。喜欢和点赞表示态度和主张;而收藏则是行动,将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

收藏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对生产者的反馈不够积极。你比较一下这两句话:“535人收藏了你的作品”和“535人喜欢你的作品”,哪句更让你高兴?当你听到前一句时,内心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虽然被这么多人收藏,证明我的作品受欢迎,我的努力创作的作品被轻易占为己有,感觉有点被占便宜。”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收藏与占有是近义词,被人收藏,你可能会有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为己有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有些作者会抱怨读者“只收藏不点赞”。对于UGC社区来说,为了鼓励生产者继续创作,通常使用“喜欢”和“点赞”这些功能。因为听到自己的作品被喜欢,比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更让人开心!

曾经收藏过水浒英雄卡的举个爪

“喜欢”是介于“点赞”和“收藏”之间的形式。喜欢拥有收藏功能,因为用户喜欢的内容通常会保存在个人中心,用户可以再次浏览查阅。但是比起收藏,喜欢更加公开化,因为喜欢会通知内容创作者,而收藏则通常不会。喜欢像点赞一样给了用户情感引导和内容生产者虚荣心,但不太清晰地表达用户认同内容生产者观点,因此相比点赞更适合表达态度不明确的内容。喜欢适合于态度不明确、但是社交性较强的场合,如朋友圈相册。

关注实际上就是订阅,无论是关注用户还是关注某个话题,都是在订阅该内容生产者的更新内容。关注功能适用于内容不断更新的对象,例如活跃用户、自定义收藏夹和新闻话题。对于用户来说,相较于喜欢总数、收藏总数、浏览总数等众多数据,关注数对用户创造的内容更具有肯定性。

简而言之,如果要用一句话粗暴地区分这四个功能,我想了一会儿,然后萌生了一首诗——读者表态请点赞,占有工具是收藏,订阅更新加关注,激励作者点喜欢。

作者:不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