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冰块怎么制作(在古代冰块的使用方法及制作工具)


文|知更晓

最近节目资源匮乏,朋友又将某红极一时的宫廷剧拿出来反复观摩,边看边找我吐槽某些片段在历史上的可行性。

关于古人在夏天如何取用冰块的问题,想必这也让很多人困扰良久,今天单独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在夏天确实有冰块可以降暑解渴,至于怎么做到的呢?绝招很多。

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是《水浒传》中的一段词,描述的是古时候炎炎夏日,烈日炽烤的情景。

在没有冷藏技术的古代,冬天冷了还好说,有条件的多加几件衣服就能御寒,没条件的生把火抱团取暖或者活动活动也能对付过去。

可夏天总不能脱光衣服整天泡在水里吧?

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古人,有人就想到了一个惬意凉爽的消暑办法,那就是在冬天将冰块储藏进地窖里,等夏天再取出来消暑。

这是一件成本极为昂贵的享受,古代君主还为其专门制定了一套采冰、贡冰、藏冰、赐冰的制度, 用以保证祭祀以及皇宫、王室、高官显贵等夏天消暑的需用。

早在先秦时即有关于藏冰消暑的记载,比如《周礼》说,“凌人掌冰”,《诗经》 说,“凿冰冲冲”。这里的“凌人”即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凿冰冲冲”描述的就是古人开采冰块的情景。

每年冬天,在湖水完全冻结的时候,“凌人”就会组织村民开始准备储冰。

先选一块地挖出地窖,地窖下面铺上草毡,趁三九天,冰最厚的时候到湖里去切冰块,然后一块一块得从下往上摞起来,一直到地窖顶。

摞满后再在上面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再盖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入口也要用土封起来,这样一个冰窖就算完成了。

等到了夏天,再打开地窖取出来用。

唐代时期,冰块成了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冰块。

其中有一些精通制冰采冰的农户每年上供的冰块品相上佳,久而久之就成了皇家御用的专业户,祖祖辈辈负责给皇家提供消暑的冰块。这些人还有一个专门的户籍身份,叫做“冰户”。

明朝时期,冰户们每年要向朝廷上供2万多吨的冰块供王室大臣们使用。

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冷藏技术,但古人也能自行制作冰块,制作的方法还十分简便,只要将一种叫做“硝石”的物质放到水中,就能将水凝结成冰。

“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是一种天然的矿石,呈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体,有玻璃光泽。现在主要用于制作。

这种矿石,大多出现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热量,使水温降低,因此将适量硝石溶解于水中时,能够快速将水结成冰。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时开采出许多硝石,无意中发现了它的奇效,从此人们可以不受季节限制,在夏天也能制冰了。

人们还用硝石制作冷饮,在盛水的盘中放入满水的罐子,然后不断往盘子的水里加入硝石,不久罐子里的水就会凝结成冰块。这也是冰饮在唐朝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我国也成了世界上最早自制冰饮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唐朝就发现了硝石制冰这个简单有效的方式,为何到了明清还要用费时又费力的地窖藏冰呢?

关于这一点小编查询多方资料后可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作为矿产,硝石一般是在普通百姓接触不到的地方,所以小老百姓想要用上是十分困难的。

硝石制冰需要大量的剂量才能将水凝结成冰,而古代的开采能力相对较低,而且并非随处可见。尽管表面上看硝石制冰似乎更容易,但考虑到开采难度和成本,纯天然的冰块仍然更划算。

-完-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历史,可以多多关注【巴巴历史】,对作者的支持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