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千日好的下一句是什么(健康是幸福的基石)


在家千日美好,

出门一天困难重重。

在古代日子里,离开乡村的人们中,首先是读书后出外谋生的人。他们一般出身于乡村望族,经十年艰苦求学,再考取科举成绩显赫,方能永远告别家乡。然而古代还有告老还乡的风俗,即使成为状元或进士,告老之后也必须回到家乡。江南乡村还保留着一些状元老宅,这些都是由他们兴建的。这样的人在北方甚少,尤其是在偏远的西峡口更显得凤毛麟角。如今,虽然被历史记载的举人有三人,而中进士的只有一人。然而他们并未留下豪华建筑,来记录他们的辉煌身世。

其次是商贾之人,他们最开始是在西峡口的交易中发迹。在古日子里,商铺员工被称为“相公”,最初的三年都没有报酬,因此称为“熬”。熬满三年后成为大店老板,相当于如今的总经理。有了成就后才能离开家乡去西峡口居住。但那些在乡村积攒财富的人,却倾向于在老家购置土地。而那些成功商人的大多数家庭留在家乡,他们的根深深扎在那里。这部分人在乡村留下了一些建筑,至今还在记录着他们辉煌的商业历史。

然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甚至十几辈子都是留在家乡的。古日子的女人一旦嫁入乡村,便再也未离开过最近的镇子,更不用说西峡口了。为了填补这一辈子局限的遗憾,产生了这首简洁的民谣: 在家千日美好,出门一日困难重重。

在家中,粮食自己种植,蔬菜自己种植,猪和鸡都是自家养的,一切都是自给自足。这种从清晨劳作到傍晚休息的最初社会状态,让乡村的人陶醉在自给自足的乐趣中。即便是《桃花源记》,无非是构建了一个封闭静谧的乡村生活。我们将其解释为知识分子追求逃离社会的生活模式,或许是对《桃花源记》初意的不尊重。

在村庄的家中,一切为自己掌控,一切都是方便顺手,得心应手的自由。特别是在闲暇时刻,享受最初的生活状态,让乡村人觉得在家一千日,都是美好无比,何必远行?这也导致了乡村人另一种印象——出门一日,也是极为艰难。

古日子里,出行是相当不方便的,即便是二十里路,也要花费漫长的一天。古代将领岳飞曾言:“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岁兵压马蹄疾。”,这不仅表现了英雄气概,也凸显了时间和距离的影响。那个时代,一匹战马走完八千里,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岁月。况且普通村民呢?“出门一日难”这句老民谣可谓直接记录了历史岁月的点滴。而今,一日千里都应视为慢行,古谣“出门一日难”之种种困难也早已随风逝去。

如今的在家千日美好,出门一日困难重重,对乡村老人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带来的挑战。村庄老人要离开乡村去城市,首先就得面对电子购票系统,这让他们倍感担忧。到了城市,超市自助结账系统也使乡村老人们十分不适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大姑在清华大学办公,祖母一个大字不识,竟然能找到清华大学的办公地点。其他人对她十分惊讶:“你不认字,怎么找到这里的?”祖母回答道:“我认识个字啊。”有人问:“什么字?”祖母答道:“女。”他们又问:“认识个女字,和出门坐车有什么关系?”祖母说:“认识个女字,就是不去厕所了,就走到北京来了。”当下或许是一个笑话,然而那确实是真实的一幕。

人们渐渐变老,而现代的网络时代总是将老人抛后,“在家千日美好,出门一日困难重重”这句民谣,看似陈旧,实际却依旧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