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以下骑送迎的以专业的方式为您提供骑行接送服务


今天读八年级上册的文章《周亚夫军细柳》,这篇短文颇有难度。

其中有一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gòu)弓,持满。”

问题一:“将以下骑送迎”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教材中翻译为:“(两军营)将军下了坐骑,迎送皇帝。”这样的翻译实际上是把句子分为“将/以/下骑/送迎”,直译应为“将军下马并骑马欢迎和送行(皇帝)。”

这里面有“下骑”这种说法吗?实际上没有。在《史记》中,“下骑”通常直接写作“下马”。例如:

《史记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下马踞鞍而问。”

我认为“下骑”并不恰当。合理的分句应该是“将/以/下/骑/送迎(皇帝)”。其中:

“将”表示“将领”;

“以”是连词“和”、“以及”;

“下”指“属下”;

“骑”作名词,古代读法为jì,表示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用作动词,作状语“骑着马”;

“送迎”是动词,指“迎来送往”。

更直接的例子是,1982年,这句话出现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要求翻译“将以下骑送迎”,教育部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马迎接和送行(皇帝)”。

问题二:军士吏被甲”该如何解释?

教材中翻译为“军营将士都身披铠甲”。“军士吏”指的是“军(营)士吏”吗?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这个句子中,如果上一句最后一个“军”指的是“军营”的话,那么下一句的开头就应该继承上文而省略,而不是重复。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教材的翻译,原文应该是“已而之细柳军,士吏被甲”,省略掉一个“军”。

如果教材翻译不准确,那么“军士吏”就应该属于并列关系,实际上应该是“士兵、将士被穿着铠甲”。

那么什么是“军士”?什么是“军吏”呢?

军士。指的就是士卒,也就是从军的人,士兵。例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写到:“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兵”就是“士卒”的意思。

军吏。指的是军队中的将领和官员。例如,《周礼大司马》中写到:“诸侯载旗,军吏载旗。”郑玄解释说:“军吏,即诸军帅。” 贾公彦的解释是:“也叫从军将帅。”

周代的军事编制是:“军队分为每军两千五百人。国君的军队有六支;大国有三支军队;小国有一支军队。军队的将领都由卿来任命。每支军队又分为师、旅、卒等级,各级的将领对应不同的官员阶级。”郑注解释说:“说‘军队的将领都由卿来任命’,说明军队的将领并不是特别设立的,而是由六官和六乡的官员担任。从卿到下级的官员,只要德才胜任,都可以兼任军队官员。任命官员的权限从王公到各个乡总管都有。”贾公彦的解释是:“这里说的‘军队的官员都由卿来任命’的意思是说,从卿以下的人,只要具有军事才能,就可以兼任官职。各个乡总管和六官下面的人都可以担任军队的官员。”

可以知道,“军吏”指的是军中的官员,具体来说,是指军队的将领、官员。

“军吏”统领士兵。贾公彦解释《周礼》中“旗居卒间”时说:“军吏各领自己的士兵排列,拿着旗子来指挥,所以说‘旗居卒间’。”从这里可以明确看到,“军吏”指的是“士兵”的领导者。

战国时期,军队有士兵和军官两个层级。到了秦汉时期,军队编制发展成了“军队的将领”、“军吏”、“士兵”的三个等级。所以秦汉时期,“军吏”指的是中下级的军官。在军功爵位系统中,刘劭的《爵制》中规定:

“一爵公自步卒至御驷马者再迁,车右再迁。从五爵大夫至九爵五大夫,都是“军吏”。

而“从左庶长开始一直到大庶长,都是卿大夫,都是“军将”

军士吏被甲”应该译为“士兵和军官们都穿着铠甲”。

阅读文言文时,最令人感到惴惴不安的既是看似平常的字词,总是担心自己是否理解错误。

文字好像能在读者的眼前描绘出一幅画面。文字也像春天的草,远观繁茂,近观却寥寥无几。一旦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原来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美丽模糊的景象。尤其是,你能感受到一句话的意境,却无法准确表述。

但一旦你读了书,回头再看这些文字,原来的朦胧已然变得清晰。读过一两遍清晰的文字后,你再读书时,头脑就会越来越清醒。

简单理解,不求深究,当然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但人生中总会有那么些时刻,你是渴望坐下来细细品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