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别称是什么(春城、花城、高原明珠)


昆明,又称昆弥。最初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民族的族称。765年,南诏国建造拓东城,标志着昆明的建城之初。

大理国时期称为鄯阐城,1276年,元朝赛典赤主滇后,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设立昆明县(昆明名称即由此而来),并将行政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

昆阳,原名为建伶。据记载,西汉元封二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将其册封,并赠与尝羌“滇王之印”金印。

为依汉制,滇王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立益州郡,管辖二十四个县,其中首县滇池县为今天的晋城,其余为谷昌(昆明)、建伶(昆阳)、昆泽(宜良)、连然(安宁)四个古县。

安宁,原名为连然。据《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唐朝设立安宁县。1998年设市。

楚雄,原名为威楚。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庄蹻入滇,“以兵威定属楚”,这就是楚雄古称“威楚”的最初由来。东晋年间,有“爨酋威楚筑城硪碌赕居之”,故有威楚之称。

大理国时期,楚雄称白鹿部,后改称威楚郡。明洪武十五年,设立楚雄卫指挥使司,“楚雄”一名始见。

武定,原名为罗婺。源于古代游动在今滇中北武定禄劝一带的一个西南夷原始部落中的彝语酋长名,后尊为部落称号,再引用为地名。清朝史官记地制官,均用彝语。

“罗婺甸”或“婺甸”,意为“罗婺部居住的坝子”,经过历代史官汉字记彝语地名多次谐音择字或通假借用后将“婺甸”写成了“武定”,延用至今,成为地图上的标准地名。

曲靖,原名为南宁。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设立南宁州,叫了一千三多百年的南宁。直到民国后,曲靖府撤销,把南宁县改名曲靖县。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804"
img_width="128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ec695ae545d34594ad1e4f897907f9a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

祥云,史称“云南”。汉武帝时在今天的大理地区设置益州郡,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祥云就被命名为云南县。也祥云有“彩云之乡”及“云南之源”的誉称。 祥云县因其境内有彩云之称,汉武帝时期更名为“云南”,后为避省名相同,1918年改称“祥云”。

开远,旧称“阿迷”。系西汉时居境内的部落“阿宁蛮”之音讹传而成。1276年元推行行省制后境内置州,即以“阿迷”命名。 因原县名“阿迷”与当地部落音译有关,1932年经内政部批准,改为“开远”,意为“四面伸开,联结广远”。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元和年间,南诏在此筑惠历城,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 原名“步头”,因南诏曾在此地修筑惠历城,后译为“建水”,历史上曾一度称为“临安”,后复称“建水”。

普洱,旧称“思茅”,源于居住于此的濮人生活中使用的一种竹子——“思摩”竹,思摩意为像石头一样坚硬。因当地盛产一种坚硬的竹子“思摩竹”,宋代设“思摩甸”,明清时期正式定名为“思茅”,2007年为提升知名度,更名为“普洱”。

墨江,原称“他郎”,清朝时墨江县境属元江军民府他郎厅,民国二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经云南省督军公署参谋长庾恩旸提议,以境内墨江为名,改他郎为墨江。旧称“他郎”,民国四年后因境内有墨江而改名,寓意“著名的大江”。

昭通,旧称“朱提(sushi)”,《爨龙颜碑》作“朱缇”,本来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西汉时设县。 原名“朱提”,取自少数民族语言音译,元代后称为“乌蒙”,清雍正九年改为“昭通”,意为“昭明远通”。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00" img_width="75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