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 秘籍详细解析助力技能提升


究竟是哪位诗人开创了盛唐诗坛的新纪元?哪句诗作开启了璀璨诗歌殿堂的里程碑,业界主要有两种说法。

较为小众的说法来自明朝的才子胡应麟,他在自己的诗歌专著《诗薮》中提出,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具备此殊荣,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联尤为经典。不仅后人,就连当时文坛泰斗、开元年间位居宰相的张说,也钦佩不已,亲自将这首诗题写在自己的办公处,随时揣摩学习。

但更加主流的说法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才堪此誉。遗憾的是,王之涣一生仅留存六首诗。从他与同时期诗人的密切交往来看,直到54岁离世,王之涣的作品绝不会如此稀少,只是散失了。不容忽视的是,他与高适、王昌龄、岑参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据编撰《唐才子传》的辛文房考证,王之涣是蓟门人(现在的北京),但后来出土的王之涣墓志铭记载,他是“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即王之涣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堪称大族子弟。可能由于王之涣喜爱蓟门,使得同乡辛文房将其记录为蓟门人。

作为世宦子弟,少年时期的王之涣沾染了一身“官二代”习气,与一帮富贵子弟结伴,进行击剑、吟唱、猎犬等活动,过着颇为舒适惬意的生活,也成为了一名知名的纨绔子弟。

王之涣很快幡然醒悟,开始攻读诗书,并四方游历见闻,似乎当时唐朝的富家子弟都认可“行万里路”的成长方式。十年间,王之涣学有所成,名声大振。但由于家世显赫,王之涣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社交名士,被推荐入仕。这也导致了他的仕途不显。

在一个政局稳定的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往往以公正的科考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没有获得科举功名的(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几乎不可能入阁拜相。正如现在的高考一样,尽管这个制度并不完美,但却是最公平的,是普通家庭最有可能实现上升的通道。

尽管王之涣声名远播,但由于缺乏科举成绩,一直未能进入体制内。直到开元十年(公元722年),34岁的王之涣才离开故乡,来到冀州衡水县(现在的河北省衡水市)担任主簿。刚到衡水,在为他举行的接风宴上,王之涣即席赋诗,两首送别诗惊艳四座,一时风头无两。衡水县令李涤的三女儿也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对王之涣倾慕不已。县令李涤惜才爱女,当即许配嫁女,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两首为王之涣带来爱情的诗作: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其中畎字读犬,指田间的细小水流,也可以用作动词,意思是小水流的流淌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

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

明朝应作断蓬飞。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四年后,王之涣不拘小节的豪爽性格使他在官场内斗中遭人陷害。性情洒脱的王之涣一怒之下辞官而去,从此踏上为期16年的边塞游历生涯。

辞官归隐的第一站便是回到家乡山西,到鹳雀楼抒发内心情结是大好的选择。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位于唐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登临此楼,前望可观中条山,下瞰可赏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是当时绝佳的胜地。时至今日,其地位比之以往更高,与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四大名楼。

这首诗在中国妇孺皆知,在此就不赘述。

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来如同清水,初品不像可乐雪碧之类味道浓郁,但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养分。诗句平直,却意蕴深远,余韵无穷。名为诗句,实为哲理,蕴含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与探索精神。却又没有说教意味,就像一个老朋友聊天之际娓娓道来,催人奋进。

王之涣生前写的诗经常被谱曲传唱,而《登鹳雀楼》更是年度最佳金曲。正如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诗,提笔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样。。其后,登上鹳雀楼的文人骚客不知凡几,少有人再因楼赋诗,王之涣成为鹳雀楼诗之舞台的唯一王者。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王之涣漫游边塞,又写下了其余三首诗: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中慨叹别离,用意曲折,从同情被折得遍体鳞伤的柳树下笔(过去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拿着送的柳条,寓意一路平安),点明这是个送别的季节。

《凉州词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光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也是因为太熟悉,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但是有个小故事可以聊聊,传说在清朝时期,有一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抄录这首诗,拉了一个“间”字,被慈禧看出来了,勃然大怒,要以欺君之罪处置。书法家急中生智,说自己并非抄录的诗,而是一首词,然后断句如下: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光

不度玉门关。

慈禧知道这是他在圆话,倒也欣赏这位书法家的机智,不但不罚,还有赏赐。其实,慈禧的文化素质挺高的,我们经常用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原创就是她。这是她为庆祝自己母亲七十岁大寿献上的贺诗

时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凉州词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

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中的拂云堆是个典故,这是一个供奉突厥神祠的地方,位置在现在的内蒙古包头西北。隋唐时期,突厥如果用兵作战,先到这里祭祀祈福,求神灵保佑作战顺利。

</

在王之涣赋闲于世的开元年间,某日冬雪纷飞,王昌龄和高适前往长安拜访王之涣,由其安排款待。三人齐聚旗亭大酒店把酒言欢,酒至酣时,一位颇具盛名的乐团登台献唱。

高适与王昌龄提议三人切磋吟诗,以酒馆中所演奏的曲目的多寡论定诗坛地位。第一位歌伶唱到王昌龄的诗作:“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thus 获得一分。

第二位歌姬高歌高适的诗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亦获得一分。

第三位歌女复又献唱王昌龄之作:“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再添一分,领先高适。

正当高适与王昌龄相视而笑时,王之涣胸有成竹地预言:这些歌曲都是由寻常乐师演奏,若由这位绝色歌女演绎,定会不同凡响。果不其然,压轴曲目连奏三首,皆为王之涣所作。

三人开怀大笑,不明就里之人皆疑惑不解。歌女前来解惑后,众人无不动容,纷纷赞叹“肉眼不识神仙”,随后的签名、合影、免单、办卡等程序应有尽有。

有人不禁遐想,若有幸将王之涣的其余佳作尽数流传,唐诗殿堂中或将宝刹林立,又将新增多少传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