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的意义(传统习俗传承与情感连接)


再过一个月,我们将迎来农历新年,又称春节。在过去,农村里的人称之为“过年”。过年的时间一般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

在过去,过年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意味着可以吃上可口的糖果和其他零食;对于大一些的男孩子来说,则意味着可以放爆竹、点燃烟花。男孩子在这方面学习能力很强,他们会把爆竹串在一起,然后抛向空中,仰头观看爆竹在空中炸响两次,“砰砰”。两声响后,他们看着爆竹皮如天女散花般飘落,拍手庆祝着自己成功制作“二踢脚”的喜悦。偶尔也会有爆竹没有响,这时他们会跑过去捡起来研究为什么没响。姑娘们则想着能扎上红头绳,戴上花朵。梳着红头绳,她们在人群中穿梭,见到老人甜甜地笑着,甜甜地问候:“大爷好!大娘好!”大爷大娘们看到她们,也不禁夸赞:“小姑娘真漂亮!”小姑娘听到夸奖,羞红了脸跑进了人群。

这些过年的习俗,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有着深刻的记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安全要求的提高,人们对过年方式的向往也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我来说,临近过年时,除了想听到爆竹爆炸的声音,更多的是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她在过年时的那些讲究。

聆听爆竹声,是为了感受过年的气氛,也是标志着岁月的流逝。如果没有爆竹声,总感觉没有过完年。而想念奶奶的讲究,则是在寻找过年的真正含义。

每年过年那天,一家人都会聚集在奶奶家,奶奶开心地笑着,忙碌地张罗着一切,给每个人下着指令。

作为家里的长孙,我从小就被要求做老大,起到表率的作用。奶奶的指令也总是及时传达给我。

“小孙孙,先去贴春联!”我应声答道:“好,您别累着。”说完,便自己做浆糊,拿起铲子、春联和扫帚,开始了贴春联的任务。

稍晚一些,我便去挑水,打扫院子。一切忙完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院子的气氛也变得庄重起来。

包饺子的时候,奶奶会说:“摆上供桌。”于是,我会找来祖宗牌位、香炉、筷子、酒杯等物品,一一摆放整齐。

之后,便是点燃金纸,邀请祖先回家。到晚上十二点后,我们便给祖先磕头。

过年的这些仪式,奶奶是最清楚的。一家人各司其职,谁也不多说话,好像生怕吓到人似的。实际上,大家都是怕奶奶听到什么话,会让她不高兴。比如:包饺子的时候,一般要包两顿的,人多包的就多。小孩子会问:“为什么包这么多?”这时,奶奶就会说:“别说话,忙你的去!”或者找一个话题让他离开。上香时要上三根,饺子皮破了,要说“挣开了”。

这些习俗,父辈们都知道,所以每到过年,大家都会自觉注意,主动做好,不惹老人不高兴。

过了十二点,奶奶已经困了,就早早地上床休息了。晚辈们还要等到后半夜,期间孩子们会聊天。一不留神,奶奶就会问:“宝儿,香点上了吗?”大家一看,香快燃完了,便赶紧去点上。

第二天,奶奶早早地起来吃饭,等待拜年的人来拜年。她会告诉拜年的人,五更天的时候,她吃了很多饺子,顺便让拜年的人给家里的老人捎个好。

2019年5月1日,奶奶因病去世,享年96岁。虽然她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音容笑貌,都还留在我们的脑海,记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教导让我们知道年是什么味道,需要怎么做,也让我们了解和感知了过年的真谛。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和家人一起好好过好每个春节、每一个年。

2021年12月30日

作者简介:周长利,金融行业从事人员。

壹点号三友

壹点号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