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懒惰者的生活指南)


懒惰无能,食不识五谷

  名句源起

  子路跟从孔子外出,因落后而迷失方向,在路边遇见一位老者,老者正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询问:“您见过我的老师吗?”老者答道:“你要找的那个人,四肢懒惰不用、五谷不识分不清,怎能当老师?”说完,老者便用拐杖除草,子路恭敬地拱手侍立。老者挽留子路住了一晚,杀鸡做黍米饭款待他,并叫出两个儿子相见。翌日,子路追上孔子,告知了与老者的相遇,孔子言:“这是位隐士!”于是就让子路回访。子路归来时,老者已不知去向。

  ——《论语·微子·七》

  名句解析

  1.老者:年长之人。2.莜:古代用于耕田除草的竹制工具。3.芸:同“耘”,除草。4.黍:小米。

  子路追随孔子出行,因落后而寻不到孔子,偶遇路边一位老者,老者正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追问老者是否见过自己的老师,老者反问,你要找的那个人,手脚懒惰不用,甚至连最基本的五谷都不知道,怎能成为老师?言罢,老者便用拐杖扶地除草,子路恭敬地站在一旁。老者让子路在他家住下,准备了丰盛的黍米饭和鸡肉招待,还让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讲述了与老者的相遇,孔子听后道:“这是一位隐士!”于是让子路再回去探访。子路返回时,老者已离去。

  名句溯源

  《论语·微子》篇记载的均是孔子在外出时所遭遇的事,此章中的老者史称“荷莜丈人”,与长沮、桀溺、接舆等都是隐士。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子路遇到荷莜丈人,是在孔子从楚国返回蔡国的途中,那是孔子周游列国最为困顿的时刻,各国国君都不愿采纳他的建议,就连隐士们也都在劝孔子归隐。

  钱穆在《老子辩》一书中提出了惊人的观点,认为老子便是老莱子,而“莱”意为除草,所以老莱子也是荷莜丈人,即老子、老莱子、荷莜丈人实为同一人。

  在儒家看来,有才之人当出仕为官,辅佐国君治国理政,惠及百姓。孔子虽然也曾一时兴起,想要归隐,如同在《卫灵公·六》中所说:“国家治理得道,就出仕为官;国家治理无道,就隐居读书。”即国家安定了就去当官,混乱了就归隐。孟子也说:“仕途不得志时,可独善其身;得志时,则要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既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要拯救世人。这两句话都反映了在野心在朝、隐而不逸的思想。

  今用此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加上“六畜不辨”,这些话语常用来批评书生只会读死书,对生活基础之事一无所知,脱离社会实际,用闽南语的说法,就是“六畜不知供三牲”。

  元朝时期,为防止书生传播反蒙古思想,极度鄙视书生,将百姓分为十等,依次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娟、九儒、十丐。书生与乞丐并称为“九儒十丐”,从此“臭老九”便成为骂书生的贬称。

  不仅他人取笑,连书生自己也会感叹“书生无用论”。这源自清代诗人黄仲则《杂感》中的:“十人九目当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十个书生中,有九个人会遭人白眼,因为他们毫无用处。这句诗可谓黄仲则的自白,他16岁中秀才第一名,但终其一生却只做到秀才,虽然诗文颇受当时推崇,生活却极度贫困,为了谋生不得不四处奔波,因此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年仅35岁便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