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新增:优质案例及评分标准)


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科学素养之基石
《礼记·大学》中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即获得知识。由此可见,“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
丁肇中先生简介
丁肇中先生(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格物致知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教育中是否存在格物致知精神?答案是否定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其目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抹杀了格物致知的本来意义。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新知识的获取并非源于自我反省或哲理辩论,而是来自实际实验。
实验方法:(1)积极探索,而非消极观察。(2)有计划地测量,而非毫无选择。
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中国学生的缺失
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偏重、实验轻视、抽象思维优于动手实践的倾向,误以为埋头读书便可通晓一切。
格物致知精神的广泛应用
格物致知精神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也适用于人文科学研究和个人行动。
真理探索的唯一途径便是客观探索事物。探索过程并非消极旁观,而是富于想象力和计划性的主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