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国风水墨画意境)


淑章谈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著名元曲家马致远(号东篱)。他生卒年代不详,估计生于公元1250年左右,卒于1321与1324之间。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官至工部主事,后因不满时政,隐居田园。

下文介绍一个与马致远相关的传说。

马致远满腹经纶,一生志向高远,但仕途不顺。于是,他将精力投入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杂剧和散曲。流传至今,有一个因他的影响而使家乡躲过一场浩劫的故事。

马致远所在的朝代是元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称要为皇上除奸臣,实际上是为了夺取皇位。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百姓都遭了殃。当朱棣的军队路过河北东光县时,百姓们无不惶恐。出乎意料的是,军队并未烧杀劫掠。

原来,朱棣曾读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十分敬佩他。当他得知东光县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逢马不杀!”手下的将领听错了,把“逢”听成了“冯”。原本是只禁止杀害姓马的人家,却变成了只禁止杀害姓马和姓冯的人家。于是,不仅马致远的家族躲过了这场劫难,连姓冯的人家也平平安安;其他不姓马姓冯的,也都纷纷冒充姓马或姓冯。最终,整个东光县的百姓都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马致远的声望之高和影响之大。

下面解读这首曲的几个词语并尝试白话翻译。

1. 天净沙:曲牌名

2. 枯藤:枯萎的藤蔓

3. 昏鸦:傍晚的乌鸦,昏,指傍晚

4. 人家:此处指农家

5.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6. 断肠人:形容伤心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无定的游子

7. 天涯:天边,指离家乡极远的地方

白话翻译:

枯萎的藤蔓缠绕着,

干枯的老树,

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

刚要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

流水潺潺,

旁边是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

秋风萧瑟,

彳亍而行的,

是一匹疲惫的瘦马。

夕阳缓缓西下,

无家可归的游子,

泪洒天涯!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雅俗共赏。它既有古典文学的意蕴,又通俗易懂,能够引发不同层次读者的共鸣。例如,曲中“枯藤”“昏鸦”“瘦马”等意象,都源自传统诗词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而朴实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又使得这首曲易于传唱和理解。

这首曲巧妙地运用意象,勾勒出一幅引人遐想的秋景图。九个名词,既可以独立成景,又可以组合成一幅有机画面,表现出秋季里某一地点、某一时刻的独特景象。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三者结合,营造出一种衰败、萧瑟的气氛,而“小桥”“流水”“人家”又为这幅图景增添了几分生机,突出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独感。

这首曲巧妙地运用人景互衬和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出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前三句写景,烘托出游子旅途的艰辛和荒凉;后两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出游子思乡的苦闷和哀愁。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相得益彰,交织成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这首曲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那么,曲中的“断肠人”究竟是谁?有人认为是马致远本人,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有人认为是广大漂泊天涯的游子,代表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无论哪种理解,这首曲的主题都指向了游子的愁思,体现了中国文学中常见的羁旅情怀。

我们时常称赞《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所谓的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入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美地诠释了这一标准,不愧为一篇意境深远的杰作。

文章简要介绍元曲。元曲在宋朝就有,但在元代才得到蓬勃发展,因此称为“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这首《天净沙·秋思》就属于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