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文本详解、人物赏析、写作手法)


课型:新授教学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且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字词。
理清文章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基于诵读的基础,感受桃花源的意境之美,描绘桃花源的画面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笔下“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描述。
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的意境之美。
描绘桃花源的画面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欣赏美景,引出“世外桃源”成语。
告知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安乐美好之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字词正音。
3. 教师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4. 解文章叙事线索。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形。
2. 桃花林的自然风光,景物描写的作用。
3. 评价渔人的心情,推断桃花源的景象。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 渔人进入后的所见所闻。
2. 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状况,证明依据。
3. 质疑:现实生活是否存在这样的乌托邦社会。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 桃花源人见到渔人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2. 桃花源人来此的原因。
3. 桃花源人听到渔人讲述外界后为何“皆叹惋”。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 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方式。
2. 渔人拒绝桃花源人的请求,原因。
3. 寻找桃花源的结果,作者的意图。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分析桃花源作为当时理想社会的体现,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背景。
评价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温桃花源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阅读陶渊明其他相关作品。
3. 创作或绘制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七、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桃花林(幽静)
桃花源(美好)
进入桃花源
宁静安逸(和谐)
富饶富庶(丰裕)
访问桃花源
热情好客(朴实)
与世隔绝(封闭)
离开桃花源
寻觅无果(虚幻)
寄托理想(向往)
桃花源,一个乌托邦社会的理想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