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秋具体时间(北京时间)


“惊三伏已尽,再迎立秋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2分迎来“立秋”节气,末伏夏尽,凉风渐至。随着立秋的降临,整个秋季拉开序幕。

今日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1个节气,立秋的“立”意为开始,“秋”指庄稼成熟之时,立秋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孕育果实,丰收季已至。

农谚云:“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

此日始,秋天正式开启,北方地区渐入“一叶知秋”之境,南方地区仍在瑟瑟瑟发抖,静候“秋老虎”到来。

2019立秋具体时间几点几分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道,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即为立秋之日。立秋意味着酷暑将过,清爽将临。我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的观察,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后,风吹过时人们会感到凉爽;大地上早晨常有雾气产生;应和秋凉而鸣的寒蝉也开始歌唱。

每个节气的时间交点都是一个很具体的时刻,但这个时刻不定,需要计算公式推算得出。通常会精确到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

2019年立秋交节气时辰:8月8日(星期四)03:12:23(寅时)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立秋只标志着进入了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季的开始,按此标准,我国立秋后便进入秋季的地区极其少见,各地天气依然炎热。

“立秋处在中伏和末伏之际,酷暑未散,温度不会急剧下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此节气,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遇“秋老虎”,务必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来由

“立秋”也是收获的象征,有言“秋不凉,籽不黄”,对立秋而言,其意义更大在于利农事之收成。立秋意味着炎热渐退,凉意将至,秋天来临。是一个反映季节更替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酷暑即将过去,秋天即将降临,更标志着草木开始孕育果实,收获季已到。古人将立秋视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尤为看重这个节气,因此又将其称为“立秋”。

立秋天气变迁

“立秋”带来的首要变化便是天气。此日始,天高气爽,月朗风清,气温徐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有着极大差别,有云“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乐观于“立秋”,有时“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其实,“立秋”最大的招数便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立秋是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转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认为,养生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所以秋季养生应以“收”为首要原则。古语有云“伤春悲秋”,秋天需注意收敛情绪,主动疏解郁结,保持内心平静,心神安宁,心情舒畅。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立秋后天气特点是白昼炎热,早晚较凉,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应适当增加衣物,避免着凉感冒。”北京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徐洁指出,秋季是疾病复发的多发时期,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立秋”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节日。如果立秋当日天气晴朗,今年必定风调雨顺,静待丰收即可。“立秋”后是否下雨也至关重要,“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也是一个丰收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秋即将到来。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风吹过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依然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因此大地上早晨常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应和秋凉而鸣的寒蝉也开始歌唱,好像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

立秋习俗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425" img_width="64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YWso54ArCs73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516157&x-signature=Zn7gmrN1SiJSWa9ydX%2BalPSUCs8%3 立秋习俗和养生之道
凉爽的秋天
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自家窗台和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五颜六色的果实铺在一起,仿佛一幅幅饱满的油画。晒秋,是丰收后的喜悦!
消除暑气
立秋时分人容易出汗,人们会在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暑解渴,避免秋来拉肚子。
驱除秋老虎
立秋这天洗澡也颇有讲究。一些地方要求在太阳升起前洗,另一些地方则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澡,还有一些地方这天忌讳洗澡。
这些习俗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避免生秋痱子。立秋后还有俗称“秋老虎”的热浪,所以盛夏的一些疾病如痱子仍会出现。
例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天有早晨洗温水澡的传统。有时,他们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几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中。
各地习俗
江苏各地也有自己的立秋习俗:
绿豆百合汤:苏州
老苏州人在立秋这天还会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讲究时令饮食。绿豆百合汤具有清凉解暑、宁心安神、美容养颜、润肺止咳的功效。
摸秋:盐城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有“摸秋”习俗。这天晚上,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
立鳅:无锡
无锡人有个有趣的习俗,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中立直。
称水:宿迁、淮安
以前,宿迁人会在立秋前后用水桶装满水,容器大小一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装水的重量较重,说明伏水量大,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装水的重量较重,说明秋天雨水就多,可能会有秋涝。在淮安,渔民也有立秋称水的习惯,根据水质的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情况,水重是不祥之兆,有“秋水涨,卖渔网”的谚语。
立秋养生饮食
秋燥时节,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蜂蜜水,另一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烧烤类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和酒,尤其是生姜。这些食物性热,烹饪过程中失去水分,食用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少量用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没问题,但不要经常大量食用。生姜中含有挥发油,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姜辣素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生姜还含有姜酚,可以减少胆结石的发生。生姜有益也有弊,民间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但在秋天,最好不要吃生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食用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身体失水、干燥。古医书中也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秋天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例如:
蜂蜜
蜂蜜中含有约35%的葡萄糖和40%的果糖,这两种糖可以不经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它可以快速提供热量,补充水分。适合乙肝、便秘、肠道不适人群食用。但糖尿病患者和脾虚泄泻者应避免食用。
银耳
银耳是一种名贵补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寒性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外感风寒、出血性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慎用。
菊花茶
立秋后,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瘙痒等秋燥症状,而菊花茶具有滋润清热的作用,还能补充水分,对缓解秋燥有一定的帮助。秋天适量喝菊花茶,可以疏风散热、明目、消除疲劳。
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立秋这天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认为,立秋后天气早晚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影响肠胃,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龙眼
立秋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龙眼肉后孙子会成为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这是一种用豆未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和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四川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以消除暑气,秋天不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