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责任与荣誉)


文|刘勃

入狱之后,司马迁面临艰难抉择:

第一,接受死刑。当时,意外死亡司空见惯,坦然赴死相对容易。士大夫若有气节,往往会在处决前自尽,免受众人羞辱。

但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和多年心血凝结的史书尚未完成,就此死去将功亏一篑。

第二,花钱赎罪。法律规定,缴纳五十万钱可“减死一等”,然而司马迁囊中羞涩,朋友亦不愿借钱相助——非吝啬,而是担心受牵连。

第三,接受死刑替代刑罚——宫刑。

无奈之下,司马迁选择了保全性命。他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一个原本专属宦官的职务。

司马迁深知,“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此举将招致无休止的嘲笑。在社会鄙视链底端的宦官,与士大夫沾点关系都视为耻辱。一个品行高尚之人若与宦官亲密,可能被断绝往来,逐出身士大夫社交圈,何况自己沦为宦官?

尤其是在家乡,司马迁一直不讨乡邻喜欢,他的成功更印证了村民们的眼光问题。如今,因口误落得如此下场,他们必定幸灾乐祸(“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

尽管如此,司马迁仍选择坚强活下去。他遵循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墓,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祠风景区

他认清时局,选择活着完成那部后来称为《史记》的著作,让自己的生命与这部著作融为一体,焕发生命之重。

司马迁的最终结局无可靠记载。有人猜测他因言论获罪而遭汉武帝处死,也有人认为他自杀了。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流露出事业已成,人生无憾的情怀,这封信很可能是一封遗书。

《史记·赵世家》中有个不可靠但或许反映了司马迁心境的传说: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完成后,他便自杀了。程婴说,我要去告诉已逝的赵家先祖,我已完成重任。

彷彿,司马迁就是程婴,《史记》就是他的赵氏孤儿。

司马迁逝世后,仍未得到亲族父老的认可。司马氏祖坟位于家乡夏阳的高门原,而司马迁的墓地则在芝川,相距甚远。这种屈辱的安排与当地如今将其视为重要旅游资源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司马迁而言,所有毁誉早已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