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草原上的盛会
捕捉那美妙的时刻,踏上草原之旅,尽情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精彩纷呈的活动在草原上等你来体验。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盛会,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精髓。令人惊叹的赛马和摔跤,精准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棋艺,以及动人心魄的歌舞,让人目不暇接。大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盛装出席,参与比赛或观赏表演。“那达慕”大会也是一场物资交易会,在这里,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美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制品、乳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等。
马奶节

金秋八月,草原迎来了一年中的黄金时期。水草丰美,牲畜健壮。每年的农历八月末,蒙古族都会欢度一天的马奶节。这个起源于传统的节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尤为盛行。在丰收的季节,牧民们以洁白的马奶命名这一节日,祈求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为了庆祝丰收,互相祝福,除了准备充足的马奶酒,他们还会用“手扒肉”招待宾客,并举行赛马、听民间歌手演唱祝福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活动。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在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经不再过燃灯节。乌苏市的蒙古族在燃灯节这一天不点灯,而是以各种娱乐活动取而代之。燃灯节的娱乐活动包括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等。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展现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白节

古代蒙古人称农历春节为“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其为“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根据《黑白算答问》一书,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克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因此农历12月被称为星宿月。另一种说法认为,蒙古历以白月、五月和六月等序数命名月份,因此蒙古历岁首应该是农历四月。

史书记载,从元朝开始,蒙古族采用了汉族的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的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由此可见,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源于此。随着岁末的临近,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会立起灯笼竿。除夕那天,人们会打扫庭院,清洁室内卫生。在佛前摆放一个小型祭坛,将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奉乳制品和面食。除夕之夜,会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中,还有锻铁环节。
近年来,蒙古族春节与汉族春节基本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的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仍然保留了众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农历新年这一天,亲友应当穿着盛装,齐聚一堂,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者则祝贺后辈来年顺遂。长辈赠予后辈压岁钱,寓示吉祥如意。

天亮后,亲朋好友之间开始互相拜访。远方的亲人便骑马或驾车而来。拜年习俗通常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偏远的农牧区,农历正月十六日的清晨,人们还会延续「哈巴德」习俗,即在熟睡的亲友额头涂抹锅底灰或其他物体,以示戏谑。

过火

「过火」,也称「拜火节」,源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

祭火时,全家会齐聚庭院,主祭人(家庭中的长者)敬献祭品,焚香点燃柴草,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放入火堆。全家人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向火堆叩首。

主祭人还会诵读祈祷,大致内容为:感谢火神的庇佑,将不洁之物投入火中,祈求火神宽恕,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

在蒙古族人心中,火具有神圣性,家族祭火传承香火,婚娶嫁娶、辞旧迎新时皆需要举行祭火仪式。

祭敖包

祭敖包也是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年,牧民们会结伴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供奉佛像,竖立经幡,摆放牛、羊肉、奶制品等祭品。随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祈求神灵庇佑。牧民们则顺时针围绕敖包转三圈,祈福来年牧业丰收。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节日当天,各大黄庙都会悬挂弥勒佛画像,附近牧民前来敬献供品,烧香拜佛。庙中有活佛时由活佛主持,无活佛时由大喇嘛主持。

祭拜后,众人在固孜达(旗长)的带领下参与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娱乐活动。

草原之上,盛会不断

正逢其时

方能品味当地民族风情

草原张开怀抱

恭迎你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