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的意思(摆脱束缚,展翅高飞)


在如诗如画的阳光下,蝴蝶成双成对,翩翩飞舞,绘制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嬉戏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追逐着蝴蝶,花丛间洋溢着稚趣横生。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咏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可见孩子们的童真连老人都为之动容,勾起他们对童年的回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薛宝钗赏春扑蝶的生动场景:“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 butterfly,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便欲回来。”这段描述打破了人们对薛宝钗一贯沉稳、大方、随和的印象,展现了她天真、稚气、活泼的少女一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如此写,绝非赘笔,而是别有深意。薛宝钗平时的稳重、大方、随和,是刻意为之,目的是为了有别于爱耍小性子、爱哭、说话刻薄的林黛玉,博得人们的喜爱,以此实现她不为人知的心愿。殊不知,她毕竟还是个少女,少女的天性时不时地还是会显露出来的。当她意识到可能会暴露自己时,就“无心扑了,便欲回来”,继续扮演稳重、大方、随和的角色。

宝钗扑蝶,表现出了少女的活泼可爱
凡是与蝴蝶扯上关系的事物,无不惊艳和美丽。古人的诗句中赞美蝴蝶的字句比比皆是。如唐代徐夤诗云:“一枝秾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如唐代李商隐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如唐代戎昱诗云:“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如宋代欧阳修词云:“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
读到这些唯美的诗句,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蝴蝶是美丽可人的,像儿童一样纯真,像少女一样活泼,怎能不叫我们爱它们呢?
我们知道吗?蝴蝶的美丽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破茧的阵痛打造而成。蝴蝶的前身是最不为人待见的毛毛虫。我们都喜欢蝴蝶,有谁会喜欢丑陋难看、让人恶心、人见人厌的毛毛虫呢?追蝶的儿童,扑蝶的宝钗,假如见到毛毛虫,大概不吓到尖叫或者哭鼻子就算他胆大了。
事实是,蝴蝶正是这丑陋的毛毛虫演变而来。没有毛毛虫丑陋的前世,哪有蝴蝶美丽的今生。即使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殉死,也要化成一双蝴蝶比翼双飞。因为蝴蝶是美丽的,是自由和洒脱的,人们钟爱。谁会把美丽的蝴蝶同丑陋的毛毛虫联系起来呢?
事实是,蝴蝶的美丽正是毛毛虫蜕变的结果,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也正如丑小鸭出落成白天鹅、一飞冲天一样。我们惊叹蝴蝶的美丽,更要惊叹毛毛虫的勇气!

蝴蝶的美丽,正是毛毛虫蜕变的结果
有一个成语叫“作茧自缚”。说的是毛毛虫吐丝为茧,将自己裹缚其中。经常用来比喻做事弄巧成拙,自己把自己困住。唐代白居易曾有诗云:“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意思是:飞蛾扑火,无人能救;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宋代陆游也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陆游直接把作茧自缚比喻为人生。他认为:人生一世,其实就是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添堵。
同样是诗人,写到蝴蝶都是大唱赞歌,直呼美丽。写到蚕虫,几乎没有好句。可见,古往今来,作茧自缚的成语不管怎样用,都是一个贬义词。
正是因为有个“作茧自缚”的前提,才有后来“破茧成蝶”的美丽重生。毛毛虫很丑陋,它的存在只能让人厌恶和害怕。假如毛毛虫有思想意识的话,它肯定会很自卑,很难过。一个生了一副丑陋面孔的男人或女人,还想着怎样通过整容让自己焕然一新呢。毛毛虫没有那个思想意识,它整个化蝶的过程,很自然,但也很触目惊心。有的人对此嘲讽,认为是“作茧自缚”,而许多有识之士则是从中看到了进化,看到了蝶变,看到了重生。毛毛虫的“作茧自缚”,是必经之路,也是军事意义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毛毛虫的前期蚕食树叶、茅草,默默地做着原始积累。积累完毕,作茧自缚。在茧内至于是怎样痛苦、休眠、寂寞、孤独、纠结、自虐,任人们想象,真实的情况只有它自己知道。直到有一天,它戳破蚕蛹,羽化成蝶,飞舞而出,不仅仅是让人们惊艳,更让人们惊

高考帷幕已徐徐落下,万千学子即将完成一段重要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