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趣味活动与探索式探究)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 教材:2022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 了解三角形的特性(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 掌握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 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法学法:
- 讲授法
- 谈话法
- 自主探究法
- 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 三角形模型
- 四边形模型
整合课程资源:
- 展示鸭池河大桥图片,让学生感受桥梁建设的成就,激发学习三角形的内在动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 展示鸭池河斜拉桥图片,引出问题:“桥梁设计师为什么要频繁使用三角形?”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 分组讨论三角形的特征: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 纠正对“顶点”的误解:线段的端点互连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 展示房屋图,让学生理解“高”的含义: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 学习在一般三角形中画高的方法:用三角板对齐底边和顶点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 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拉不动
- 总结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衣架、房架
三、巩固练习
(一)对错判断
- 三角形由3条边组成。(对)
- 三角形有5个顶点。(错)
- 衣架采用三角形是为了美观。(错)
(二)选择题
- 三角形最多可以画( )条高。(B.3)
四、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
五、拓展延伸
- 直角三角形的高和底的特殊性
- 钝角三角形的高的位置

三角形的认识

(封闭)

由三条线段

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

A(顶点)

(顶点)B

C(顶点)

三角形ABC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是“三角形”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字母表示法、三角形的底和高、画高、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2.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三角形、四边形,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通过找长颈鹿的家,理解了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4.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 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6. 本节课,提前发给学生学习导航,让学生回家自学,提前预习,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7. 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8.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概念的教学还不够突出,画高的地方引导还不是很好,没很好的突破难点,关于怎样做三角形的高,个别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