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标准(高品质、和谐美满、全面小康)


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衡量标准
小康,一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内涵不断丰富的概念,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奋斗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将在亿万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中实现。
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在《求是》发表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把握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是要求所有地区、市县、个人在2020年同时翻番。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实现全面小康也会有不同步的发展进程。
二、把握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既有绝对标准也有相对标准。绝对标准是指明确的指标,如脱贫攻坚,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标准对贫困人口来说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相对标准是指根据发展阶段和实际持续改善的指标,如环境治理要求中劣V类水体比例降低至5%以下。
三、把握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客观目标与主观感受辩证统一的过程。定量分析通过指标完成情况来衡量是否达标,而定性判断则关注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和幸福感。脱离了人民生活的实际感受,全面小康就不能说是名副其实的。
“把握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这“三个关系”是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