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网恋中的潜台词)


最近,網上曝出黃聖依在錄製某節目時,遇到難題經常感嘆「淦」,而她的讀音卻與「筋」相同,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部分網友表示:「沒文化真可怕!」

也有部分網友表示:「生僻字太多,讀錯情有可原。」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黃聖依(圖片來自網路)

漢字中有一類字叫做形聲字,其特點是找出這個字的聲旁,絕大多數字就能正確讀出字音來。如:氨、鞍、桉,它們的聲旁皆為「安」,事實上「ān」就是這幾個字的讀音。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很多人養成了見字就按照聲旁去讀的習慣。並非所有的漢字都如此,故而時常鬧出不少笑話。

  • 有人把莘莘學子的莘【shēn】,讀成xīn
  • 有人把羽扇綸巾的綸【guān】,讀成lún
  • 有人把一鳴驚人的鳴【míng】,讀成niǎo
  • 有人把一丝不苟的苟【gǒu】,讀成
  • 還有把把發酵的酵【jiào】,讀成xiào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象形文字

注意:黃聖依讀的這個字,並非讀【jīn】,而是讀【gàn】。

淦多用於人名、地名,江西的淦江、新淦,淦姓在台灣省台中市、湖南省、四川省等均有分布,兩彈一星元勛、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先生的大名中也有這個字。

可見,「漢子讀半邊,不會錯上天」,僅適用於大多數。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甲骨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漢字的萌芽更是可追溯到距今約六千年,經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不斷演變,最終基本形成今天所使用的漢字。

漢字造字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形聲以外,還有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和轉注。漢字的具體數量沒有準確的數字,目前入庫的大概有九萬多字。如果我們要把所有的漢字都記全,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魯迅先生(圖片來自網路)

魯迅先生在其逝世前不久的《答救亡情報訪員》一文中說: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這話乍聽之下,似乎是要廢除漢字,實則不然。當國人使用的是繁體字時,魯迅先生覺得太繁瑣艱深,使中國大多數的人民學起來和用起來都很難,便導致大批人與文化隔離,這必將成為整個民族的危機。後來,全國人民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慢慢開始推行簡體字,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正式發表《簡化字總表》,從此走上了文化知識普及的快車道。

其實,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漢字僅有幾千。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可以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便可覆蓋至98%以上。漢字認得不夠多、不夠全,並不會成為我們學習知識的絆腳石。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態度更重要(圖片來自網路)

知識固然重要,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很多時候只能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往往也導致一少部分人沒學的知識,恰恰是其他大多數人所學的,甚至是熟知的。我們現在要關注的,不應是抓住這少部分人的「笑柄」,更多的是要關注對待知識本身的態度。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即使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弱於普通人,只要勤奮學習,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趕上甚至超越常人。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成為不少讀書人奮發圖強的動力,與此同時,也讓少數人產生了讀書的功利心。有用的知識就學,無用的知識就不學;可以很快變現的就學,不能及時變現的就不學。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平時,我們那些看似無用的,不能馬上變現的知識,往往在今後的某個時刻,便成為價值很高的「產出」。

男生对你说淦是什么意思

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舉個身邊的例子:有一位男性朋友,大學本科讀的是英語。當時,他覺得男孩子學英語專業不好,就業面比較窄,所以選擇考了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去找工作,因他有很好的英語功底,所以非常順利地進入了一家外貿公司。

他在工作期間,不但把會計工作做好,而且在公司的對外接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給對外營銷帶來諸多不便,公司的營銷人員,偶爾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口語交流還行,但要真正用英文進行對接還是比較困難。這個朋友一下就成了该公司營銷團隊的主力軍,並為公司取得比往年更好的銷售業績。

知識就是力量,平時累積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理解他人

寬恕

清朝乾隆年間的鄭板橋,曾經寫下「难得糊涂」的字畫,用意在提醒人們,要變得聰慧容易,但能夠從聰慧轉變為糊塗卻更困難。在與親朋好友、鄰居之間的相處中,難免會因為小摩擦而產生矛盾,難道我們真的需要追究誰對誰錯嗎?

並非如此。面對非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大可以適當理解和包容。

人非聖賢,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為何不能夠接受他人的不完美?

我們都只是凡人,並非聖賢。

人性的本質,往往是諒解自己容易,寬容他人困難。

嚴格要求自己,寬厚對待他人,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古今中外凡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堪稱是高尚之人。

古人

伏羲

炎黃墨寶,每日更新,喜愛我就請關注我:詩詞歌賦、養生養心,與你共探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