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提升个人道德和专业技能)


进德修业:从易经儒家思想的传承

在教育领域,“进德修业”一词被广泛使用,鼓励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学术成就。追溯其起源,《易经·乾卦·文言传》才是此词的首次出现,原文中“修业”是指建立功勋。

“课业”与“功业”:儒家观念的精髓

“课业”着重于个人学习成果,而“功业”则指为社会大众带来的贡献。

孔子《论语》中,君子最重要的抱负就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即使尧舜这样的圣贤也难以达到这一目标。“修己”是指培养个人德行,与“进德”一词相对应;“以安百姓”则是一个宏伟的社会工程,即本文所提到的“修业”。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道德与事功并重

儒家为何如此重视功业?这与儒家对人性的独特观点密切相关。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以尧舜为例,作为天子,他们有责任造福天下百姓,因为他们必须与他人(百姓)建立适当关系。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善尽这些角色的职责就是成就自己的功业。

管仲:超越角色界限,成就更广阔的功业

以管仲为例,他比孔子早一个多世纪,并非儒家人物,而是早期法家代表,但孔子却对他赞誉有加。

作为齐桓公的宰相,管仲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使天下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即“民到于今受其赐”。

齐国宰相的职责范围只在于齐国百姓,但管仲的功业却超越了他的职责,波及范围更广,因此得到了孔子的极高赞许。

儒家的天下观:圣人只在世俗之中

儒家认为圣人并非脱离现实、隐居山林

一方面,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他并不赞同隐士的做法,称“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当学生询问孔子自己的志向时,他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之间互相信赖,让青少年得到关怀。古今中外,这一志向从未真正实现,孔子为何还要立志于此?

因为人性向善,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就功业,建立与他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易传》中儒家思想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中的观点一脉相承。学习《易经》,不可忽略这一部分。

“进德修业”是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