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起因、经过、影响)


盛唐作为封建史上前屈指可数的强盛王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形成了一派胡商云集、万邦朝拜的恢弘景象。盛世中的唐朝人安居乐业,异域风物与大唐文化相融交汇,铸造出独一无二的唐风文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为其繁荣昌盛作出了有力的佐证。

如此鼎盛的王朝却在唐玄宗的执政后期走上了下坡路,其原因在于他重用奸臣、怠于朝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安史之乱是古代最为血腥的叛乱之一,其给唐王朝造成了惨痛的影响。那么,这场血雨腥风的叛乱是如何被平息的呢?

唐玄宗在即位初期,勤勉于朝政,加上前朝君主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得他在统治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好景不长,在统治后期,玄宗将国号改为天宝,重用李林甫、宠爱杨玉环,甚至将这份宠爱延伸到了杨贵妃的家人身上。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沉迷于与杨贵妃的奢靡生活,不理朝政。作为皇帝的宠妃,杨玉环广受恩宠,杨家权势滔天,过着糜烂无度的生活。仅仅杨贵妃姐妹三人的化妆品费用每年都高达百万,而她家族的男性成员贪得无厌,剥削百姓,致使民愤沸腾。

安史之乱简介

玄宗漠视民生疾苦,将朝中大事交由李林甫和杨国忠处理。李林甫口蜜腹剑,排除异己,把持朝政长达19年之久。杨国忠才疏学浅,嫉妒贤能,骄奢淫逸。这两个人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统治阶级的矛盾重重。

百姓民不聊生,他们的财产都被官府剥夺送给杨家。统治阶级在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操控下,有能力的大臣不敢直言,只能韬光养晦以保性命。杨国忠与大将安禄山不睦,经常无事生非,玄宗却置之不理,最终导致安禄山起兵反叛。

公元755年,掌握重兵的安禄山率领15万部下举兵造反。他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发动叛乱,其麾下将士骁勇善战,号称唐朝最优秀的铁骑,很快便占领了河北。此时唐玄宗正与杨贵妃沉湎于享乐,当官员向他禀报时,他以为是假消息,信以为真。

直到不久后,唐玄宗才意识到安禄山确已谋反。他急忙召集杨国忠等人商议对策,杨国忠等人带兵前往抵御安禄山。论兵力,唐军占据优势。安禄山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及唐军,但在杨国忠的无能指挥下,安禄山于同一年攻陷了洛阳。

随后,安禄山陆续攻陷其他地区,直至其军队占领长安。叛军占领长安后,唐玄宗等人仓皇逃亡至马嵬坡。玄宗身边的将臣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氏兄妹直接导致的。在众臣的声讨下,杨国忠被乱刀分尸,杨氏三姐妹先后被处死。

杨氏兄妹的死并不能结束战争,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给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社会秩序一片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男丁被征召上前线作战。一时间,百姓无家可归,无数人在安史之乱中丧命。

安禄山领导的叛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长安沦陷后,昔日的繁华之地变成了人间炼狱,叛军肆意屠杀百姓,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长安原有200多万人口,经过安史之乱的洗劫,仅剩下1000多户人家。

边境不稳固,唐朝所有的军队都被用于对抗叛军,因此丧失了边防管辖权。周边少数民族趁机发动叛乱,使得唐王朝内忧外患。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侥幸存活的百姓纷纷逃往南方避难,这为南宋的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马嵬坡事变后,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宣布即位为唐肃宗,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唐肃宗任命大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在郭子仪灵活的指挥下,唐军将叛军史思明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河北地区。

唐军士气高涨之际,叛军内部却出现了不和。安禄山久患眼疾,自叛乱以来,视力日益衰退,脾气愈发暴躁。他对左右侍从动辄破口大骂,其中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等人最为遭殃。

安史之乱简介

于是,三人决定联手刺杀安禄山。公元757年,三人闯入安禄山的寝宫,李猪儿手持长刀刺穿了他的腹部,安禄山失血过多而死。安庆绪继位,但他却没有统领军队的才能,面对唐军的进攻,屡战屡败。

叛军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安庆绪、史思明先后被杀。叛军的两大核心人物先后身亡,叛军已无力再与唐军对抗。而唐军士气如虹,在正面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

唐朝从边疆地区调来了许多精锐将领,极大提升了唐军的战斗力。唐军很快取得胜利,消灭敌军六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洛阳和长安也顺利收复。

平定叛乱只是时间问题。但仍有一些冥顽不灵的叛军,他们担心一旦投降就会被处死。为了尽快平息战乱,唐朝向叛军发出招降令。这让许多叛军动摇了,明知败局已定,不如投降保命。许多叛军纷纷向唐朝投降。

史朝义走投无路,自尽身亡,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叛军内部不和、唐朝调动边疆精锐平叛和招降叛军,三管齐下,才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战乱虽然平息,但盛唐的辉煌已不复返,从此唐朝国力大幅衰落,走向下坡路。

唐朝作为古代最鼎盛的王朝,盛唐繁华举世瞩目,本该是百姓安居乐业、和乐盛世。由于后期的懈怠朝政、宠信妃子等原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唐朝走向衰落。盛唐王朝就此一去不复返。

假如唐玄宗能像前期一样勤政爱民,延续开元盛世,那么唐朝的历史将截然不同,也不会仅维持298年的国祚。(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头条号千里烟伯”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