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鲁迅《孔乙己》

年少时初读《孔乙己》,文中那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成了班上同学们课后互相调侃的经典语句,成年后重读《孔乙己》我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背后,看到了孔乙己身上隐藏着时代人物稀缺的符号

《孔乙己》讲述了,孔乙己在X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好吃懒做,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过日,因为偷书最后被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用他的文学作品映射社会现实,揭露国人的国民性,孔乙己便是其笔下众生相中的一个缩影。这篇通常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孔乙己》,以其深刻的社会讽刺性著称,也为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思考的社会寓意。

 

我们试着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孔乙己的自我修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一、第一种笑:短衣帮的嘲笑,揭示了孔乙己内在的自恋倾向

在“我”的描写中,短衣帮是那一X在酒馆柜外饮酒的人,孔乙己则是酒馆中为数不多穿着长衫饮酒之人。尽管孔乙己外表寒酸,但他的口吻和举止总透着一股优越感。

他常常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自诩“读书人”的身份。

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短衣帮的嘲笑和排斥。他们质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不屑于回答,转身向柜台要酒要菜,拿出九文大钱。

根据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理论,当个人处于X体之中,往往会顺应X体行为和意见,从而丧失个体判断力。短衣帮的嘲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从众效应所引起的。

 

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淡然自若,以及拿出九文大钱的表现,表明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向短衣帮彰显自己的优越感,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优越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恋”,即一种自我欣赏、自我夸大的心理倾向。

而孔乙己的自恋倾向,恰恰是他应对社会压力和自身缺陷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短衣帮的嘲笑,暴露了孔乙己内在的自恋倾向。这种自恋倾向,既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也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二、第二种笑:“我”的嘲笑,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应该思维”

在《孔乙己》中,除了短衣帮的嘲笑,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嘲笑者,那就是“我”,也就是酒馆里的伙计。

根据描述,“我”起初对孔乙己还怀有同情之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被孔乙己的行为所激怒。

 

当我得知孔乙己竟然问一个“讨饭一样的人”茴字怎么写时,「我」心里鄙夷无比,觉得他自不量力。当孔乙己向「我」诉说未来当掌柜的愿望时,更是遭到「我」的无视和嘲笑。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应该”思维,即认为自己或他人应该符合某种特定的标准或规范。「我」对孔乙己的嘲笑,正是这种“应该”思维作祟的结果。

 

在「我」心里,读书人就应该有读书人的样子,而孔乙己一个落魄书生,却偏偏衣冠不整,还妄想当掌柜,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

 

究其根源,我自身的经历也影响了我对孔乙己的看法。我原本有着体面的工作,却因为容貌平庸被调到外场做事,心中难免有些愤懑。孔乙己的出现,恰好给了我一个宣泄情绪的对象。

通过嘲笑他,我可以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获得一种短暂的优越感。

 

三、第三种笑:长衫主顾的嘲笑,反映了集体无意识中的“X机制”

文中所说的长衫主顾,主要是指丁举人、何家人以及酒馆掌柜等人。他们身份显赫,孔乙己在他们面前总是小心翼翼,卑躬屈膝。

当孔乙己因为偷盗了丁举人的藏书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后,掌柜却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随声附和着丁举人对孔乙己的嘲讽。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长衫主顾对孔乙己的嘲笑与排斥,是集体无意识中“X机制”的一种体现。

“X机制”是指X体成员对X体之外的事物或观点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的一种现象。丁举人等人作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潜意识里对孔乙己这样的穷酸书生心存敌意和优越感。

当孔乙己的行为挑战了他们的优越感时,他们便会通过嘲讽和攻击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十分尴尬,他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主顾。正是这种不尴不尬的处境,导致了他内心的迷茫和彷徨。

 

在嘲笑声中,孔乙己逐渐走向了自我意识的X,从一开始的漠然和无奈,到后来的沉沦和绝望,他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过程。

 

透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鲁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X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悲哀,同时警示我们反思集体无意识的负面影响,以避免重蹈孔乙己悲剧的覆辙。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作者约翰·格雷探讨了一种男性思维模式——“X机制”。面对压力和烦恼时,男性往往倾向于回避诉苦和寻求帮助,而是独自躲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类似于原始森林中的猛兽,受伤后会躲进相对安全的X中X伤口,待伤势痊愈后再外出活动。

起初抱有还清欠款的希望,准备以养精蓄锐的方式重现江湖,却因偷书葬送了性命,再也不能披上那件长衫了。

1923年,弗洛伊德在分析人格结构时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X,受到意识压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事物;超我(部分有意识)是X或内在道德判断。

纵观孔乙己一生,他始终坚持着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境界。本我在考取功名落选后,始终坚守内心的执念;自我即使失去抄书工作,也不因经济困乏而窃取他人财物;超我体现在他对孩子的善良,愿意将仅有的茴香豆分给他们,以及及时归还掌柜债务的良好品质。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守信如同捍卫荣誉。

他在我们店里,却比别人品行端正,从不X。虽然偶尔手头拮据,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必定还清,让粉板上不再留下他的名字。

通过“三种笑”可见孔乙己不被周围人理解,他人肆意践踏他的尊严,反反复复打击他,而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渴望被理解。当他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感兴趣时,便奖励他们茴香豆,认为自己在孩子中找到了港湾。那句“我已经不多了”不仅是对抛弃读书人气节的悲鸣,也是对自我生命的预示

身负重伤的他,却不舍最后一杯温酒,以手代步爬进店里再喝一杯,随后悄然离去。孔乙己并非一个单一个体,而是鲁迅笔下无数个坚持自我的个体的缩影。

孔乙己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守本我,保持内心的善与诚,却也X着读书人的清高与迂腐他不愿顺应时代变迁,也不知该如何改变自身,他很像我们身边某个人,或许很多人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这才是值得我们深省的。

生活中,不要轻视自己,因为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不要过于自视甚高,少了你,谁的日子都能继续。你才是自己命运的X,顺与逆都是人生,我们应该接受它,并顺应当下发展而适时调整自我。人生在不断成长和顿悟中得以提升,旁人的“笑”也许是对自我最好的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如果当下不如意,转变思路,坚持正确的理性判断,总会等到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