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业目标规划


央视网报道:(策划:徐也晴,剪辑:实习生 王一帆,设计:刘京京)5月,高校毕业生们在完成论文和答辩后,即将迈入人生的新阶段。疫情当下,毕业典礼的仪式感可能有所缺失,就业选择面临变数,未来的职业道路也充满未知...。

为了帮助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解开心中的困惑,央视网《新闻+》特别策划了《毕业季心理课》系列节目,从“毕业就业的焦虑情绪”到“工作的意义”,从“面试技巧”到“职业规划”。本期节目中,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系主任迟毓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建议。

视频加载中...

1.职业测评量表等工具在求职时有参考价值吗?

迟毓凯:部分工作在选用人时,这些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在以人际交往为主的服务性行业中,外向型人格可能更适合。有些工作则需要沉着冷静,不能过于激动,例如科研工作,可能需要具备静坐板凳的耐力。

对于某些工作而言,性格特征与岗位要求具有匹配性。对于某些行业和特殊岗位,进行相关的测评是适当的。

2.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迟毓凯:坊间传言,某些工作是“YYDS”(网络用语缩写,意为“永远的神”),例如“考公”“考编”等有户口保障的岗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中并不存在“最好的工作”只有“相对好的工作”

学生们往往幻想一份十全十美的“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真的存在吗?有的,但可能不属于刚毕业的你。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没有“最佳工作”但有“更适合你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岗匹配”。

在求职过程中,我对年轻毕业生们有一些建议。

不要拒绝现有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人脉。也就是说,在选择一份工作之前,要考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社会支持,家人不支持,可能你只能依靠自己。但现在的一些毕业生有一种倾向,就是“我不靠自己家,不管家里条件怎么样,都要在大城市找工作”。

有必要非要坚持这种想法吗?我认为不一定要。有时候,家庭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机会,比如有个鱼塘需要继承,那就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打拼,很辛苦也没什么必要,毕竟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受苦。

要寻求专家的建议。大学里的老师是专家,工作岗位上的前辈也是专家,但最“专业”的“专家”其实是你前几届的师兄师姐。因为他们刚毕业不久,可能现在所在的岗位就是你理想中的工作,所以一定要找他们去咨询,他们可能更了解你的情况,对你的当下的境遇记忆犹新,因此他们的建议可能更适合你。

要发展自己的特性。你要清楚“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干什么”。了解自己,掌握社会资源,然后再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下期话题:面试时如何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