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翻译(全中文逐字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翻译

游褒禅山记 大幅度修改

课内文言知识梳理

褒禅山亦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最初在山上筑舍定居,死后葬于此;因此后人将其取名为“褒禅”。如今所说的慧空禅院,便是褒之墓冢所在地。距禅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因位于华山的南方而得名。距离洞百余步,有一块倒卧路边的石碑,其碑文虽然漫漶难辨,但尚可辨认出“花山”二字。现今所说的华,当如实物的华,盖因音声讹误也。

在平缓开阔的洞穴下,有一泉水从旁涌出,游览至此者众多,——这就是前洞。由山下往上行五六里,有一个幽暗深远的洞穴,进入其中寒气逼人,询问洞穴之深,连以游览为乐者也无法探得尽头,——称之为后洞。我和其他四人手持火把入内,愈深入洞穴,前行愈加困难,然所见之景愈加奇异。有人倦怠欲出,说道:不出不行,火把即将熄灭。于是我们随他一同出洞。盖我所至之地,比爱好游览者所至尚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环顾左右,前来游历并在此留下记号者已寥寥无几。大概洞穴越深,前行者便越少吧。

当时,我体力尚可入洞,火把亦尚明。既出洞后,有人责怪欲出者,而我亦后悔跟随他们而未能尽享游乐之趣。

于是我有感而发:古人纵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乃因其探索深远无处不在也。平易且近,游者众多;险峻且远,至者寥寥。而世之奇伟、瑰异、非凡之景,常位于险阻僻远之处,故罕有人至,非有志者不能也。有志矣,不随遇而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懈怠,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所依凭,亦不能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譏,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 浮图:又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 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课外文言文训练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外,由县令朱君修建。石门山是名山,古人多将游览观赏之感慨刻于山中石上,其石刻相望。朱君到此后建亭,将古今石刻全部收集,立于亭中,并以书信告知其甥婿王安石,请其记述修亭之意。

修亭之意,究竟只是喜爱山峰乎?或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乎?或是于此询问民之疾忧乎?或是安闲自娱乎?抑或怜悯世人之刻画受暴晒剥蚀而无所庇护并归于泯灭乎?人物之相爱憎必以类聚。广大茂美,万物依附其上得以生长,但不以之为功者,山也。爱山,即仁也。离开城郊到野外,登上高地向远处眺望,其中必有所慨叹。《书经》中不云:“我年迈而烦躁时便到荒野。”《诗经》中不云:“驾车出游,以舒发我心中之忧?”回顾自身无值得忧虑之事,而忧愁者必在于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不得志,岂敢自闲?即便面对深山长谷的百姓,与之交谈互动,以了解其疾苦忧愁,难道有上情不通传达不畅之事乎?探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令无大小之分,不施德教则民不感化服从。民感化服从,而后可使诉讼减少。民无诉讼,令其能安闲无事,悠然自得地游玩吗?古今之名者,其石刻幸存,其文辞诚善,则其人之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朽,成就仁爱之名而不失其志向,亦仁也。修亭之意,如此乎?抑或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 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答案】A 解析:“令”应为“县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记其作亭之意\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B.夫环顾其身无可忧\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

C.君至而为亭\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D.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

【答案】D 解析:D项,“以”是用来,表目的的连词。A项,代词,它/助词,的。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C项,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答案】C 解析:“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必然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