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李白名句)


品味唐诗瑰宝《静夜思》

床前皎月洒落,恍惚如地上霜。

仰望明月思绪涌,低头缅怀故乡情。

书写

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

意译:

晶莹的月光透窗而入,如霜华般洒落地上。我禁不住抬起头,凝望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思绪奔涌如潮。低头之时,故乡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中纷至沓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圣李白在秋日夜晚旅居异乡时所作。清冷的秋月映照着异乡的孤独,诗人心中那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喷薄而出,化作不朽的诗篇。

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瞬间的错觉,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氛围。客居他乡之人,白天奔波劳碌,可以暂且忘却离愁。但当夜幕降临,人静物寂之时,思念之情便难以抑制,尤甚在月明之夜,那皎洁的月光更添了几分清冷与孤寂。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刻画了诗人在睡梦初醒时,迷蒙中误将月光当作铺在地上的浓霜。而“霜”字的巧妙运用,既传达了月光的皎洁无瑕,又暗示了季节的寒冷,更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凄凉无助之感。

诗歌的后两句,通过动作与神情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思念之情。“望”字承接上句的“疑”,表明诗人已从迷糊中清醒,抬头凝望着明月,心中想起远方的故乡。这一“低头”,写出了诗人完全沉浸在沉思之中。

诗歌的魅力,在于情感的共鸣和语言的想象。诗人细腻的心思、丰富的感受,通过灵动的想象和精练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在酒醒后,还是在梦醒时,亦或根本彻夜未眠,诗人李白看到的都是那皎洁的月光!它或洒落在井栏边,或照在窗前,甚至映在坐具上,这些细节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月光!它带着一丝清冷,如一曲渺远的歌声,沁人心脾;它笼着朦胧的纱幕,让人浮想联翩。

为何不能是日光呢?因为日光太温暖,太匆忙,催促着人们起身赶路,无暇顾及情感;日光太明亮,太清澈,让事物失色,无处寻觅意趣。

当漂泊的人儿,心灵空虚之时,与如牛乳般柔和的月光融为一体,你还会去怀疑这月光是霜,还是像霜吗?

我们想知道的是,在没有飞机、动车、轮船、手机的年代,距离是一个多么无法逾越的鸿沟!正是这种遥远的距离,让思念化身锥心刺骨的痛楚。

仅仅二十个字,我们便领略了诗人一气呵成的动作、自然而深沉的思绪,体会到了诗歌中意象的巧妙运用,还有什么比这些更为重要呢?

床前明月光谁低头思故乡